皇帝:我抓你就为证明我是个昏君,大臣一听,就愉快的原谅他了野史趣闻
天底下还有这么奇葩的皇帝吗,有的,事情其实是这个样子滴。

沛县
汉初三杰之一的萧何,应该算刘邦的恩人了,早在沛县的时候就尽可能的照顾他。那时候,刘邦是个什么都不懂,只会胡说八道、惹事生非的乡间无赖;萧何呢,精通法律,无人可比,当上了沛县的狱吏。
秦朝的狱吏,可不只是监狱看守那么简单,还负责审案、诉讼,有点现在县法院院长的意思,按说一个县上的法院院长和一个无事生非,偷鸡摸狗的乡下无赖是不会有什么瓜葛的,可不知为什么,萧何就是看上了刘邦,并一门心思的为他办事。
对这个原因,有人说是因为萧何曾看到刘邦腿上的七十二颗黑痣,所以认定他就是有天命的赤帝之子,然而需要说明的,有关五帝的崇拜,汉武帝之后才大为盛行,也就是说,当时还在乡野之间的萧何,是没有这方面意识的。
既然没有神话方面的因素,萧何为何单单看上刘邦就好像成了个迷,我们姑且当他被刘邦的人格魅力吸引吧。
总之呢,萧何自认识刘邦之后,就开始忠心耿耿的为他谋划,为他办事了。
刘邦为布衣时,萧何就利用自己的职权,帮刘邦处理一些诉讼方面的麻烦,经常在县令面前说刘邦的好话,推荐刘邦当了亭长,刘邦当亭长之后,他便以县吏之尊,常伴左右,这时候就有铁了心思给刘邦打下手的觉悟,甚至为了不离开刘邦,泗水郡御史非常欣赏他的才能,打算提拔萧何到郡里任职的时候,萧何都婉言谢绝,为了刘邦,连升官都不要了。
对刘邦就迷信到了这个程度。
幸运的是,萧何的苦心终于没有白费,公元前208年,刘邦起事,自号沛公,萧何即以丞督事的身份跟随刘邦,从此,就一辈子忠心不改了。
他对刘邦的功劳有以下两条:
一:保护文献
入咸阳后,诸将抢夺财帛,而萧何独入宫室,抢回来一系列载有秦国法律条文的典籍、天下山川图册以及户籍档案等文献资料。为刘邦以后详细的了解天下险关要塞、户口人数、各路诸侯实力强弱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
也就是说,有了这些图册,刘邦对天下形势宛若掌上观纹,遇到问题时,能有针对性的找到应对之策。
如果这样说还比较抽象的话,那么接下来两条就很了不起了。
二:负责后勤
这里面又有两个时期。
1:平天下以前。
平天下以前,萧何主要负责巴蜀及关中,刘邦出关抢夺天下之后,关中、巴蜀一带基本上就归萧何全权负责了,萧何仰仗卓越的才能将这些地区被治理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给刘邦保证了一个稳固的大后方。
刘邦好几次给项羽打得血本无归,多亏萧何及时的运去粮草、兵器,并及时的给他补充了兵员,刘邦才能很快恢复元气。
可以这样比喻,在刘邦打天下的过程中,萧何负责挣钱,刘邦负责花钱,刘邦虽然是个败家玩意,但萧何太会挣钱了,会挣到你怎么花都花不完的地步。
刘邦、项羽最后鸿沟对峙,相互对峙一年有余,为什么项羽最后人越来越少,条件越来越差,而刘邦的部队了,却始终齐装满员,精神饱满。
之间的差别就在于,项羽没有萧何这样优秀的管家啊。
从这个层面上讲,萧何对刘邦的贡献是相当大的,所以平定天下加封功臣的时候,刘邦想以萧何为第一,手下推出个曹参,认为曹参身经百战,战功赫赫,而萧何呢,安安稳稳的呆在关中,一仗都没打过,他凭什么当第一。
一时间众说纷纭,刘邦都感到难以控制局势,这时候关内侯鄂君站出来讲了一番道理,最后得出的结论是:

萧何常全关中以待陛下,此万世之功也,今虽亡曹参以百数,何缺于汉。
萧何起到的是决定性的、关键性的作用,这份功业,一百个曹参也比不上。
刘邦深以为然,遂封萧何为功臣第一,而且可以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赐予极高的荣誉;就连为萧何辩解的鄂君,也从关内侯改为安平侯,给了实际上的封地。
一百个曹参也比不上一个萧何,这是刘邦对萧何的肯定。
2:平天下以后。
楚汉相争结束后,天下还没有完全太平,刘邦东征西讨,四处平叛,萧何还是一仗不打,留守长安,辅佐太子,处理政务,这时候,他的作用跟以前在关中差不多,这里不在赘述。
单从这两点看,萧何的作用应该在张良、韩信等人之上,称之为大汉的二号皇帝应该是毫不为过的。
因此,刘邦一方面对他予以高度肯定,一方面也是极不放心的。最早的一次表现在楚汉相争时期。
楚汉相争出于胶着状态的京索对峙时期,天下大势非此即彼,刘邦即开始不放心留守关中的萧何,多次派使者问候萧何的起居。
当时呢,萧何还以为大王百忙之中还关心着他,一下子给感动的感激涕零,可手下有个叫鲍生的门客一眼看出刘邦的真实用意,于是提醒萧何说:
大王这不是关心你 ,你把关中治理的这么好,使这里的老百姓只知道萧何而不知道大王,大王为此深深地担忧,担忧什么,就怕你有异心啊,因为你一旦有异心,凭你的威望,关中老百姓一定会支持,这时候大王怎么办,本来军力就比项羽差的多,他所仰仗的,无非是稳定的关中,有关中作保障,输了以后也不会害怕,可一旦丢去关中,大王还有什么可以倚仗的呢。
鲍生的话说的非常有道理,萧何深以为然,于是就问了怎么办,鲍生建议,让亲属子弟替你从军,这样你可以与大王休戚与共,大王就不会担心你了。
萧何照办,刘邦果然就再也没派人问候过他了。
这就是萧何人生当中遇到的第一次危机,幸好有个鲍生,及时帮他化解了危难。
可第二次,萧何就相当危险了,甚至差点遭到夷族之祸。

下狱
究竟怎么回事呢,事情的模式跟楚汉相争时期一模一样。
公元前196年, 淮南王英布谋反,刘邦亲率大军出征,照旧,萧何留在长安看家,本来家也看的好好地,可刘邦呢,却在打仗之余还不停的派使者来问候他,做法跟当年一模一样,萧何还是感激涕零的时候,又有个不知姓名的门客劝谏萧何说:
依我看,你灭族之祸快到了,陛下什么人,你比我清楚,疑心很重,当年楚汉相争之时你就主掌关中,如今已经十几年了,这十几年来,你在关中的威望无人能及,皇帝最担心的,就是大臣比他还得人心啊。如今呢,你就很幸运的做到了这一点,本来很危险的事情,可你却还不知收敛,为人那么正派,让老百姓对你越来越是喜爱,这样下来,皇帝能放心吗,这也就是时不时的派使者来问候你的原因。
依我看,不如多买些田地,故意做些坏事,败坏自己的名声,这样下来,老百姓和你慢慢疏远,皇帝就不会那么担心你了。
萧何又是深以为然,于是照办,很是干了些强买强卖,欺行霸市的坏事,在老百姓当中名声很差,甚至刘邦平叛回来以后,还有老百姓拦住刘邦,告萧何的御状,萧何忽然变坏,刘邦愤怒了吗?
没有,反而哈哈大笑:夫相国乃利民。
相国萧何在百姓当中的威望原来就这么高啊。
没想到丞相是这样的人,自认为一下子看穿了萧何的本质,于是把这些老百姓都带到萧何跟前,要萧何亲自向他们道歉。
这时候呢,刘邦已经对萧何信任的无以复加, 只要萧何道个歉这事儿也就过了,可萧何呢,关键时刻犯了个大错,一下触及到刘邦的忌讳了,什么大错。
当着刘邦的面为百姓请命:
上林苑有很多空地,闲着也没有用,不如把他们让给老百姓种地,还能多打些粮食呢。
萧何就这样,在关键时刻忘了门客劝他自污的本意,又开始为老百姓说好话。
刘邦刚还以为看清了萧何的为人,可没想到,他依然那么正直,这一想登时恼羞成怒:
是收了哪个商人的贿赂,才出面跟我要地的吗。
原先铁定的罪状,刘邦只是让萧何亲自给老百姓道歉,现在只是怀疑他受了哪个商人的贿赂,怎么办,交付廷尉,下狱定罪。
而且已经准备整死他了。
不得不说,萧何的人员的确很好,刘邦的值宿宫廷的卫尉不干了,这人没有名字,只知道他姓王,官职虽然不大,脾气却非常耿直。
有一天,他当值的时候正好遇见刘邦,就很气愤的问了:

王卫尉
萧何萧丞相到底犯了什么错,你究竟打算给他定什么罪。
刘邦解释,最大的罪名还是接受商人贿赂,讨好老百姓。因为他实在想不起还有什么别的罪状。
王卫尉的火一下子冒上来了:人家分内的事情,怎么能是有意讨好老百姓呢,至于接受商人贿赂,你有证据吗,没有证据吧,我看你的真实意图无非就是怕萧何谋反,陛下好好想想,当年楚汉相争的时候,你是多么狼狈,萧何那时候执掌关中,他要反那时候不反,现在天下已定,他倒要造反,天下有这么愚笨的人吗。
王卫尉也是个直性子,说的刘邦无言以对,想了想,也的确这么回事,只好怏怏不快的把萧何放出来,当面给他道歉说:
我知道你是个好丞相,而我,却是个像桀、纣一样的昏君,之所以把你关起来,主要就是为了传扬你的名声,让老百姓都知道我是个昏君,都错在哪里罢了。
刘邦给萧何道歉,说抓他就是为了给老百姓证明,自己是个是桀纣一样的昏君,这种道歉方式也太滑稽了,萧何怎么办,只能愉快的原谅他。
从此以后,就再也没人怀疑萧何了。
参考资料:史记、汉书等
本文作者:三日醒身(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