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起之“秀”》第十八章 刘縯之死(下)野史趣闻

这一次,刘縯侥幸逃过一劫,并不是刘玄动了恻隐之心,下不了手,而是刘玄实在找不到一个杀刘縯的正当理由,诛杀刘縯这样一个功勋赫赫,位高权重又极有影响力的人,没有正当的罪名肯定是不行的,就算玩阴的也得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起码面儿上能说得过去。如果当时刘縯不肯将宝剑解下来给刘玄看,刘玄还能说刘縯抗旨不遵,以下犯上,并以此为借口除掉他,可是没想到一直跟自己顶牛的刘縯这次居然这么听话,想都不想就照做了,这样一来,刘玄就没有杀人的理由了。其实刘縯也知道刘玄一帮人没安好心,你要看我的宝剑我就给你,你能怎么着,当众把我杀了吗,你们还能平白无故地杀我?借给你们几个胆子你们也不敢。你们势力占优怎么样,你们人再多也不过是一帮山贼强盗,净干一些偷鸡摸狗的勾当,我刘縯是堂堂汉室后裔,顶天立地的大英雄,我君子坦荡荡,你们敢把我怎么样?
刘縯确实是个大英雄,这一点儿谁都承认,包括汉室子弟、绿林将领,甚至远在长安的王莽都知道刘縯的威名,把他列为头号通缉犯。但是刘縯的缺点和不足也很明显,主要表现在做事太张扬,不懂得韬光养晦,而且性格刚烈,喜欢跟人硬碰硬,不给双方留回旋的余地。
在刘玄当皇帝后,刘縯一直心有不甘,明里暗里跟刘玄一帮人较劲,而且做的很明显,摆明了要继续争下去。刘縯自己心理不平衡,他手下的将领更是愤恨不已。刘縯手下有个爱将叫刘稷,也是汉室宗亲,年纪比刘縯小一些。此人力大无穷,武艺高强,勇冠三军,善于冲锋陷阵,非常受刘縯器重。当初刘玄登基时他就忿忿不平,觉得皇帝应该由刘縯来做。后来更是经常对别人说:一开始是刘縯、刘秀兄弟起兵的,要做皇帝也是刘縯来做啊,他刘玄是个什么东西,有什么本事,就敢坐那个位置?这样肆无忌惮的背后议论当然会传到刘玄耳朵里,不过刘玄也还算大度,没有处罚他,仍然让他带兵打仗,而且有功就赏,该升官升官。但要说刘玄心里没有一点儿波动也不现实,本来皇帝的位置就来之不易,背后还要受人议论,议论的人还是刘縯的铁杆粉丝,你说刘玄会怎么想。
很快,机会就来了,刘稷带兵攻下了几个城池,立了大功,刘玄立刻下旨封赏,封刘稷为抗威将军,意思很明显:你刘稷带兵打仗功劳很大,我应该赏赐你,可是你背后诋毁我,抵抗我的天威,我就封你为抗威将军吧,看你以后还敢背后议论我。刘稷接到旨意后是怎么做的呢,居然拒不接受。要说刘稷胆子也太大了,而且太没政治头脑了,抗旨不遵的罪名有多大他不可能不知道,可是他一听封号抗威将军,知道是刘玄在戏谑他,所以宁可抗旨不遵也没有接受这个封号。这下事儿就大了,本来你背后发几句牢骚没人能把你怎么样,可是连圣旨都不接受那就是蓄意谋反了。刘玄二话不说就派兵把刘稷抓了回来,要以谋反罪处死,三天后行刑。为什么要三天后呢,因为刘玄要等一个人,没错,就是等刘縯回来为刘稷求情,顺带着敲打一下刘縯。刘玄很清楚,以刘縯的性格,肯定会给刘稷说情的,刘稷不仅是刘縯的心腹爱将,又是因为支持他而获罪,再加上刘縯一贯的作风,势必要保护自己的属下,如果连自己的属下就保护不了,刘縯的威望和名声会严重受损。果然,刘縯很快来到殿前给刘稷求情,这时候义军的总部已经搬到了宛城,也就是刘縯刚打下来不久的宛城。刘縯坚决的要求刘玄不能杀刘稷,因为刘稷战功很大,以后还需要他冲锋陷阵。但是刘玄没有同意,坚持以谋反罪处死刘稷,只是说不会诛连他的家人而已。刘縯急了,开始高声地在大殿上跟刘玄争执,并放话出来:有我在,就不能杀我的部下,要杀的话就先杀我!刘玄也被逼急了,心说我一个皇帝,连一个小小的将军也处置不了吗,他犯得可是谋反的大罪。但是要连刘縯一起杀,刘玄还是有些犹豫。正在这关键时刻,两个人跳了出来,一个是大司马朱鲔,另一个是李轶。刘秀看得一点儿没错,李轶早就心怀鬼胎了,现在他果然和朱鲔站在一起,劝刘玄不但要杀刘稷,而且要把刘縯一起杀了。刘玄终于找到了杀刘縯的理由,他已经等了很久了,已经不需要有人献玉玦了,他心意已决,下旨道:刘縯,你的部下抗旨不遵,等同谋反,你身为他的上级,纵容下属,共抗天威,死罪难逃!当天,刘玄就将刘縯和刘稷一起,在宛城斩首了。
这是汉军从成立以来,第一次自相残杀。刘縯好不容易才打下的宛城,成了义军的临时首都,也成了自己的葬身之地。在刘縯的生命落下帷幕之时,我们再来回忆一下,史书上对刘縯起义之前的描述:
性刚毅,慷慨有大节。自王莽篡汉,常愤愤,怀复社稷之虑,不事家人居业,倾身破产,交结天下雄俊。(《后汉书》卷一四《刘縯传》)
这么一位慷慨大义的英雄,原本应该有一番丰功伟业,哪怕是死在战场上,死在马背上,也没有这么大的遗憾——居然死在了自己人的刀下,真让人扼腕叹息。
本文作者:子非鱼的历史观(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