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明知汉献帝早晚被曹丕废掉,为何还要把自己的女儿们嫁给他?野史趣闻
2018-11-04 15:33:44
纵观两汉政治,后戚干政是标配模式,这是因为尊儒之后的汉代一直奉行以孝道治天下的理论,给广大后戚提供了足够的上位空间。从开国时的吕后家族到王莽篡汉的王氏家族,到了东汉更有六名太后曾经临朝称制。
曹操把三个女儿打包嫁给汉献帝,完全秉承了这个古老的传统。漫说曹操,即便是刘备或孙权逮到汉献帝,几乎可以肯定,也是同一套路,这年头,谁没有几个女儿挥霍,把自己抬上皇帝老丈人的位置?

两汉统治时间接近四百年,曹操在建安元年“挟天子以令诸侯”,到了建安十八年才打包嫁女给汉献帝刘协,第二年才发生了伏皇后伏诛一案,又过了一年,曹操的二女儿曹节入替了位置,被册立为后。
终曹操一生,也没有做出像他的对手刘备、孙权那样的称帝之举,司马光认为曹操是“犹畏名义而自抑也”,这种“名义”,指的是儒教阶层所推崇的名教秩序和礼仪道德。曹操本人更看重实际利益,在拥有实际利益的基础上,不妨拿出一副尊重“名义”的面孔,做一个周文王那样的角色,把皇帝名号留给自己的子孙。
倘若子孙不济事,或机缘不给力,曹操还伏有后手,嫁女并扶至后位就是一大妙笔。

这样做好处多多,可以细数:
一、可保女儿富贵终生,女儿三系的后辈也拥有皇家血统,备受尊崇,得做好汉朝国祚继续下去的预案。
二、里应外合,配合儿孙一脉的势力壮大,把权力牢牢抓在自己家人手里。
三、清理掉伏皇后家族后,避免其他后系家族上位的潜在可能性。
四、隔绝汉献帝刘协的探索和互动精神,避免“衣带诏”之类现象重演。
五、巩固自己的名分,国丈+魏王的名衔,更加名正言顺,牢不可破。

最后,知女莫若父,曹操不可能不了解自己女儿曹节的脾气,或许曹操也有保全汉献帝性命的提前考量,所以才有曹操死后曹丕逼位、曹节怒扔国玺、大骂曹丕的桥段。
本文作者:历来现实(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