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原因解析(三)——清军的无畏和英勇野史趣闻
中国军队从朝鲜撤出后,田庄台便成了阻击日军的要塞。
田庄台踞守辽河右岸,自古便是监控敌船由海上入侵内河的战略要津。田庄台在营口西北,是辽河下游的重要水陆码头,为营口至山海关的必经之路。然而,田庄台四面皆平原,一览无余,无山险可扼,仅有东面的辽河为惟一天然屏障。
1895年3月5日,牛庄战役失败的第二天,清廷帮办北洋军务四川提督宋庆,探闻大批侵华日军向田庄台袭来之后,当即上奏清廷,决定率军回援田庄台。3月6日,清廷复电:“宋庆率全军回顾西路,是此时第一要著。”清军最高统帅、钦差大臣刘坤一,也认为退保西路是唯一可行之策。
当年,集结在田庄台的清军总计两万余将士。
尽管清军兵力并不单薄,但在营口、牛庄连吃败仗之后,清军士气低落,难挡锐气正盛的侵华日军。更何况田庄台原来与牛庄、营口呈掎角之势,牛庄屏其东,营口障其南。营口、牛庄两地先后失陷之后,田庄台便直接暴露在侵华日军第一军、第二军的攻击之下。
侵华日军进攻田庄台的部队,为第一军第三师团、第五师团,第二军第一师团,共有步兵总共约两万人,还集中了109门各种大炮,有野炮、山炮、臼炮等,侵华日军在一次战斗中竟然动用如此多的兵力,在“甲午中日战争”的“陆战”中实为空前。
此时,清军仍被侵华日军假象迷惑,尚未了解其作战意图。宋庆决定,以辽河西岸河边为防御重点。然而,宋庆忽略了侵华日军惯用的“包抄”伎俩,未加防范田庄台西南方。
1895年3月9日凌晨,侵华日军调集了91门大炮,在辽河东岸一字排开。而清军在辽河西岸仅布置了20余门大炮。发现侵华日军麇集辽河东岸后,清军首先开炮。开始,侵华日军仅用数10门大炮应战。而后,91门大炮一齐开炮,向清军阵地雨点般地倾泻炮弹。在侵华日军炮火猛烈轰击下,清军大炮大半被炸毁;炮兵伤亡惨重。清军渐渐不敌。于是,侵华日军的三路人马,齐头并进向辽河进逼。
宋庆命刘凤清、龙殿扬等“新毅军”将士们,在辽河西岸奋力抗击侵华日军。清军或在民房墙壁上挖枪眼;或登上河滩旁木船;或利用成堆的木材隐蔽,用连发枪激射侵华日军。大岛久直只好命令队伍散开,躲到辽河东岸小堤后,举枪与清军对射,并命令山炮中队改用榴弹,炮击清军防御工事。
交战双方的炮声,如百雷齐发,仿佛天柱将裂,地轴已倾。清军大炮弹无虚发,每每落在侵华日军炮兵阵地附近,造成19人伤亡。
驻守田庄台西南的清军,是从营口逃回的蒋希夷等部,将士们人心涣散,早已无能力战,抗击不到半小时,便向西北撤退。日军步兵第二联队绕到田庄台以西,扼守通往双台子的大道,截断了蒋希夷等部清军的北退之路。清军溃不成军,或沿辽河西岸南逃,或冒枪林弹雨夺路北窜。侵华日军追击逃跑的清军。蒋希夷等部将士伤亡甚众。
此刻,宋庆正在田庄台东北指挥战斗。他登高瞭望,发现侵华日军“趋重西南”,便急调宋得胜飞驰接应。然而这时,侵华日军第三师团炮兵,已经摧毁了辽河西岸的清军防御工事;侵华日军步兵正乘机越过辽河小堤发起冲锋。由于当地辽河仅有500米宽,以致侵华日军迅速涌上辽河西岸。清军只能且战且退。
战至上午10时许,侵华日军从三面突入田庄台镇内。
眼见得军情危机,宋庆立即驰回督战,清军将士群情振奋,拼死杀敌。结果,新毅后军前营营官副将唐宗远、后营营官蓝翎千总何占魁,不幸中炮阵亡。此时,马玉琨仍督军,与侵华日军第五师团鏖战;宋得胜未能冲入田庄台镇内街道。不久,马玉琨独立难支,便下令撤退。不少清军来不及撤退,遂退入民房防守。
野津道贯下令,将可疑房屋全部烧毁。顿时,田庄台镇内到处起火,黑烟滚滚。当天上午10时30分,战斗结束。但大火却仍在燃烧,并且整整烧了一夜。10日早晨,田庄台镇已成为一片焦土。田庄台的居民和未及撤退的清军,大都葬身于火海之中。
我们可以看看抗日战争中,国军与日军交战,需要六比一的人数优势;张学良称对日作战东北军需要十比一的人数优势。而120年前,中国军队与日军参战人数是一比一,中国陆军绝非过去教科书所称的“一击即溃”,他们勇于拼搏,甘于奉献,同样为中华民族的生存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悲歌。
本文作者:石器时代(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