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纠偏”是什么?丨舆论知识点野史趣闻

2018-11-04 13:04:15

哈喽,大家好!又到每日不见不散的“舆论知识点”栏目

今天继续为大家讲讲什么是“舆论纠偏”

以及“舆论纠偏”与“舆情反转”的区别

舆论纠偏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大众话语权的回归使舆论场呈现'众声喧哗''众说纷纭'的状态,各种夹杂着情绪和利益诉求的言论在网络上泛滥,虚假信息、网络谣言在民间舆论场溢散,媒介融合带来的技术革新重构了舆论场的力量分配,舆论走向出现更多的可能性,特别是公共事件中频繁发生的舆情反转,这使得舆论纠偏成为了现实需求。

那何为“舆论纠偏”?其实目前学界并未有研究涉及此概念。这里借用陈曦在其论文《舆论纠偏:媒介融合背景下舆论场的新思考》中初步给出的定义:“舆论纠偏”指各种舆论力量利用舆论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弥补信息鸿沟、增加正确信息数量等方式,纠正在舆论形成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或虚假、错误,消除或减少对这种偏差或错误带来的危害性影响的行为。在现实操作中,舆论纠偏的主体因舆论场域的不同分为官方舆论场的传者和民间舆论场的普通民众,而舆论纠偏行为又可分为外部纠偏和自我纠偏。

以“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为例,2015年5月3号下午,卢女士在驾车前往三圣乡途中,因行驶变道原因在娇子立交被张某驾车逼停,随后遭到殴打致伤。事件视频在网络上发布后,人们先是对男司机张某下手之狠表示震惊。然而,当张某行车记录仪的视频出来以后,舆论又转而谴责女司机卢某开车太没规矩、太危险。舆情在这里可以说是发生了反转,这也是舆论的自我纠偏。

女司机的行为或许该罚,公众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上对其大加批判也可以理解,但支持“暴打女司机”却让舆论从现实暴力又滑向了言语暴力的深渊。而后“新京报”发文表示“继续讨论该不该打女司机及打人者是否一种正义行为,已意义不大。暴力本身就是反文明的,用暴力手段解决问题不是义举,也不值得鼓励。”“环球时评”也指出:“我们毫无为成都女司机‘不雅驾车’开脱的意思。但如果舆论场形不成对施暴男子的强大谴责声,那么这个舆论场一定是出了‘匪夷所思’的差错。”这里新京报和环球时评就是在进行“舆论纠偏”。

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说,“舆论纠偏”包含了“舆情反转”,即出现舆情反转一定是舆论场进行了舆论纠偏,但舆论纠偏不一定都是舆情反转。

本文作者:清博指数(今日头条)
    Tags:
阅读延展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