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八旗入关后,究竟还有谁在「反清复明」?野史趣闻

2018-11-04 13:02:07

公元1644年,大清摄政王多尔衮率满洲八旗军与明总兵吴三桂合兵,在山海关一片石大败李自成十万人马,此战的胜利,开启了清王朝入主中原的徐徐大幕。当年四月三十日,大顺军放弃北京向陕西撤退,五月清军进占北京,九月顺治小皇帝从盛京迁都京师,即“定鼎燕京”!

那么,明亡之后,都有哪些人在反抗清朝统治,并要求恢复明朝执政,高喊出“反清复明”的口号呢?其中包括台湾的郑氏、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还有一些民间秘密结社,另外让人想不到的是,竟然还有中国一位近邻——当时的朝鲜李朝。

郑成功去世后,台湾发生争储内斗,其子郑经历经系列之战,终于平息了内乱,占据台湾,设六部管理政务,建立行政体制。公元1663年,曾被郑成功打败的荷兰殖民者企图趁乱夺回台湾,而清军也欲扫除隐患,便勾结荷军一道进攻金门、厦门。郑军武器不敌荷兰,又考虑到金门、厦门离大陆太近,不利持久作战,于是放弃二岛,一心防守台湾。

公元1665年四月,清荷联军进攻澎湖,不想中途遭遇台风袭击,死伤人马、损坏战船无数,只好无奈撤退。清廷见武力无法统一台湾,只好派出使臣去和郑氏谈判,但郑经以不能“剃发易服”为先决条件,导致和议破裂。

公元1666年,郑经为收复台湾全境,发兵猛攻基隆荷军,两年后,荷兰战败退去,从此放弃夺回台湾的念头。统一台湾后,郑经高呼“反清复明”口号,公然对抗大清。清廷实行海禁,欲困住台湾命脉。郑经暗中派人贿赂清朝将领进行走私,同时联络日本德川幕府,大量购买日本铁器、盔甲,又联络英国东印度公司,签订通商条约,获得大量火药和英国雇佣军。

就在郑经磨刀霍霍、整军备战之际,大陆发生“三藩之乱”。原来,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藩久据数省,各自拥兵自重,成尾大不掉之势,严重威胁到大清统治,康熙决然下令三藩撤出山海关之外,因此在公元1673年十一月,吴三桂以拥护“大明三太子”公然打出“反清复明”的口号,起兵造反,并致书郑经,邀约响应,中原大地烽烟再起,民心大动!

公元1674年,郑经应耿精忠之约自台湾出兵,战船一路抵达厦门,但耿精忠见郑经兵力太少,竟背信弃义,取消与郑经协同作战的计划,双方出现嫌隙。郑经见状,便南下广东,去攻打正在犹豫不决的尚之信,尚之信难敌郑经军,只好加入三藩反清阵营,同时将惠州让给郑经驻扎,三藩自此连成一片,东南各省反清实力大增。可没过多久,在清军反扑之下,人心不齐,耿精忠率先向清朝投降,如此一来,郑经就直接与清军主力发生正面对抗,几个回合下来,郑经落败,只好退守厦门,不久因军队补给不足,慢慢放弃沿海据点,一直退回到台湾,公元1681年,郑经去世,儿子郑克臧继延平王,后遭冯锡范拥立郑克爽发生内斗,郑克臧遭冯锡范绞杀。自此,台湾郑氏反清复明的浪潮渐渐消逝。

实际上,从“剃发令”实施以来,民间一股“反清复明”团体也在暗暗酝酿,这就是有名的“天地会”。天地会以拜天为父、拜地为母得名,又称“洪门”,起初由一些底层受压迫的劳动人民为求互助而秘密结社,不想渐渐做大后遭到清军的镇压,因此天地会曾多次举行公开的反清复明斗争,其中有:乾隆五十一年台湾林爽文起义,六十年台湾陈周年起义、嘉善起义,咸丰元年到五年的广西大成国起义、升平天国起义,三年上海小刀会起义,厦门小刀会起义,这些起义风起云涌,连绵不绝,虽屡战屡败,但星星之火,一直坚持到民国建立。

另外,当时毗邻东北的朝鲜李朝,也在暗中运筹“反清复明”的北伐计划,这一点恐怕鲜为人知。原来,当初在满洲与明朝争战时,朝鲜常派兵支援大明,萨尔浒战役后,清军为巩固后方,于1627年、1636年两次发兵朝鲜,朝鲜兵力羸弱,难以抗衡,损失很大,因此对清军产生极大的仇恨。满清入主中原后,朝鲜表面臣服,暗地却称清帝为“胡皇”,清使为“虏使”。

朝鲜君臣认为,朝方服事大明三百年,早已情深义重,何况神宗有再造之恩,更是义则君臣,恩同父子。当年大明帮助朝鲜抗击日本侵略,朝鲜历代不忘,因此一直暗中操作“反清复明”的北伐计划,为了这个计划,朝鲜孝宗采取系列扩军措施,增加汉城御营厅军至一万四千人,成立大炮攻坚部队,禁军从六百人增加至一千人,并全部改编成骑兵,本来还欲训练汉城都监军一万人,御营厅军增加两万人,但由于财政困难而搁浅。兵力不足,加上惧怕清廷问责,因此一直未敢贸然发动北伐。到1683年,大清统一台湾,南明灭亡,朝鲜李朝最后一丝希望破灭,只好取消计划,北伐终成泡影。

虽然表面不敢妄动,但朝鲜李朝王室对明亡始终进行着追思活动,历代君王从不忘在宫中焚香朝拜。1704年,在大明灭亡六十周年时,李朝肃宗率大臣自宜春门诣禁苑坛,以太牢祭祀崇祯皇帝,至1749年乾隆时期,朝鲜以明太祖、明神宗、明毅宗(崇祯)并享大报坛,且在三帝即位、忌辰日行望拜礼,凡此种种,不可胜记。朝鲜在明亡前用崇祯年号,之后在纪年方面,除去对清朝的公文贺表外,内部一切公文、祝文仍沿用崇祯年号,在民间,直到清朝末期,还有人在朝鲜能找到“崇祯二百六十五年”的纪年。

由此可见,朝鲜心念明朝情义是多么至诚,但在比他强大的清廷面前却又不敢丝毫暴露,只能在隐蔽状态下默默愧叹。所以,朝鲜对清朝是一面鄙视,一面又恪守着无奈的藩属朝贡。

作者:李广

版权声明:本文由「鱼羊秘史」原创制作,并享有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

本文作者:鱼羊秘史(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