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开国后宫秘史没藏皇后(小武则天)野史趣闻

2018-11-04 12:31:19

没藏氏,(-1056年10月),党项族。西夏景宗李元昊皇后,没藏皆山之女,野利遇乞前妻。生西夏毅宗李谅祚。



没藏氏的兄长没藏讹宠是李元昊、谅祚两朝国相。没藏氏兄妹操纵朝政,是西夏王朝第一次后族专权。而没藏氏原先是元昊朝大将野利遇乞的老婆。元昊诛杀遇乞之后,又有些后悔,便寻访到遇乞的遗孀没藏氏,见她美貌,就把她迎养在宫中,与她私通。但后被皇后野利氏所逼,元昊不得已而把她安排在兴庆府城内戒坛寺居住,名义上是出家当了尼姑,法号叫“没藏大师”,没藏氏虽与李元昊频繁在戒坛寺偷情幽会、干龌龊勾当的场所,但没有名分。

没藏氏是西夏建国皇帝李元昊手下大将的妻子,是元昊后来的皇后野利氏的嫂子,也是元昊的情人。俩人是时髦的姐弟恋,而且没藏氏是元昊的心灵寄托。自然是因为主角光环的自带美化作用,实际上,一个出家了还能勾搭男人生孩子的女人,她不会是一朵圣母白莲花,参考武则天对李治。

明明已经具备了成为武则天的某些素质,没藏氏最后却没有成为武则天,反而因为两个情夫为她争风吃醋导致连累被杀掉了,尤为可惜。

或许,这世间真的是有因果报应的吧,尤其在西夏这个信奉佛教的国度里。

在宋代王称《西夏事略》记载:“曩霄(即李元昊)凡七娶。”李元昊一生纳妃统计有:一卫慕氏;二索氏;三都罗氏,早死;四咩米氏;五野利氏,生三子:长宁明,次宁令哥,第三子薛哩,早死;六耶律氏,系契丹公主;七没多移氏,号“新皇后”。

没藏氏出家为尼后,李元昊常常到寺中与没藏氏幽会,对没藏氏宠爱有加。李元昊还明目张胆带没藏氏出城打猎、野营。天授礼法延祚十年(1047)二月,没藏氏在去两岔河打猎途中,生下一男孩,李元昊为孩子取名宁令两岔,“宁令”党项语欢喜之意,“两岔”为河名,因生于河畔,以河得名,后取谐音改为谅祚。谅祚出世后,寄养母舅没藏讹庞家中,由没藏氏前夫野利遇乞部属毛惟昌与高怀正的妻子抚养。没藏部落是党项大族,讹庞是首领。同年,元昊任命没藏讹庞为国相,授予重权,倚为心腹,于是没藏氏部族在朝中势力大增。这时,后宫矛盾日益尖锐。元昊在夺取太子宁令哥之妻没口移氏以后,又废了皇后野利氏。宁令哥失妻,母亲皇后被废,母子2人对元昊怨恨、害怕,惶惶不安。讹宠当然知道宁令哥母子的心事,便设下圈套,表示愿意帮助宁令哥从父亲手中夺取王位。

天授礼法延祚十一年(1048年)正月,宁令哥与野利族人浪烈等,乘元昊酒醉,入宫刺死元昊。早有准备的讹庞又把宁令哥抓住,立即当朝宣布太子杀父、弑君的大罪,名正言顺的处死野利氏母子。朝不可一日无君。李元昊临终有遗诏:立皇从弟委哥宁令为国主。顾命四大臣诺移赏都、埋移香热、嵬名浪布、野乜浪罗准备安排委哥宁令登基事宜,遭到实权人物没藏讹庞反对。《宋史》《西夏书事》皆记载:没藏讹庞反对立委哥宁令为主,说:“委哥宁令既不是先帝的儿子,又没有寸功,不能当皇帝”。诺移赏都讽刺说: “假如你愿意当皇帝,只要能保全西夏社稷,我们也同意”。没藏讹庞说:“先朝有典制,父死子继,国人乃服。今没藏氏有子,是先帝血脉,可以为主。”众人不语。没藏讹庞见众不服,顿时黑下脸喊:“谁敢不服?”众人畏惧,赶紧附和。就这样她的哥哥没藏讹庞教唆当时的太子去刺杀元昊,父子二人火并之后双双殒命,没藏讹庞得意洋洋地把自己妹妹生的才一岁的李谅祚捧上了皇位,自己顺利成了国相掌控西夏,并在李谅祚15岁之前一直独揽大权。至此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没藏氏做了太后,儿子李谅祚登基,讹庞则成为国舅加国相,总揽军政大权,西夏第一个女主执政的帷幕正式拉开。没藏氏历经家族、后宫的风云变幻,为西夏女人第一次打开了后宫通向政治舞台...

而在惊险的后宫风云中,没藏氏为何能保全自己,并一步步使自己家族走向权贵地位呢?近来西夏学研究者们认为,一是没藏氏的“没藏大师”身份保护了她,当时的西夏崇佛,僧尼受到朝廷额外保护,加上她虽受帝宠却无名分,后宫党争的风浪波及不到她。二是最主要的原因,即李元昊特别想借助凉州地方大族势力,巩固凉州及河西。宝元元年(1038)十一月,李元昊“祀神西凉府”,可见凉州在西夏统治者心目中的特殊地位。

没藏兄妹执政后,立即分别派使臣到宋朝、契丹通报情况。宋廷无意干涉夏国内政,便册封谅祚为夏国主。契丹则因为在元昊朝时有得胜寺南壁之败,想乘元昊新丧,母后临朝,政局不稳的困难之中,乘机伐夏,以雪当年战败之耻,所以就扣留了夏使,也不给谅祚册封。没藏氏兄妹执掌朝政期间,与契丹的关系比较紧张,与宋廷也是面和心不和。契丹曾在夏延嗣宁国元年、契丹重熙十八年(1049年),兵分三路大举进攻夏国,双方各有胜负。战后,双方都感到敌对和开战对国力有损,恐为宋朝所乘,于是在不损害本国疆土、人户与核心利益的前提下,只能重新选择和好为上册,首先由夏国向契丹作退让姿态。后来夏国不断遣使去契丹求和,表示愿意称臣。经过几年的努力,契丹主终于在夏福圣承道元年、契丹重熙二十三年(1054年)才赐诏夏国,接受其求和的请求。这以后,双方再没有大的冲突。次年,没藏氏又遣使到契丹,为谅祚请婚,契丹不答应,并始终没有册封谅祚,说明契丹对夏还存有戒心。

西夏尊佛教为国教,没藏太后也笃信佛教。谅祚幼年登位,前途未卜,为了祈求上天保佑他的幼子健康、平安和稳坐皇位,没藏太后在临朝执政的第三年,即天祐垂圣元年(1050年),就大兴土木,在夏都西南角,修建承天寺、塔,大约在夏福圣承道三年(1055年)建成。新寺树立建寺石碑一通,名为“夏国皇太后新建承天寺瘗佛顶骨舍利碑”。碑文中有“皇太后承天顾命,册制临轩”,“今上皇帝,幼登宸极”,“大崇精舍,中立浮图”,“金棺银椁瘗其下,佛顶舍利门其中”等语。因碑文中有“承天顾命”一句话,依照这句话,没藏氏给新寺命名为“承天寺”。塔从寺名,也叫“承天寺塔”。因为位于城西南角,民间俗称为“西塔”。承天寺塔虽然经过多次破坏,但在原基址上重修的塔身,至今仍然耸立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内。塔身11层,高64.5米。塔为8角形楼阁式砖塔,底层每边长5米,东西对边约22米,塔身第3、5、7、9层的东、南、西、北4面开设券门式的明窗,第11层开4明4暗的圆窗,其他各层、各面都开设和券门相同的壁龛。每层的塔檐有上下挑出各3层的棱角牙子,11层以上挑出5层棱角牙子,在上面建8面攒尖的塔刹座和塔刹。整座塔呈现出秀削挺拔的艺术风格。塔室方形,宽2.1米,为“厚壁空心式”木板楼层结构,有木梯可以盘旋登至第11层。现在,承天寺塔是宁夏博物馆展出和办公场所,也是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嘉祐元年(1056)十月,西夏没藏皇太后带领随从前往贺兰山打猎,深夜归宫途中,突然遭到一股武装骑兵的袭击。没藏皇太后猝不及防,被乱刀砍死,死时年龄未满30岁。《西夏书事》称其事件为“盗杀没藏氏”,并评论说,之前的史书上,记载被弑皇太后共9位,惟独把没藏氏遭刺记录为“盗杀”,是因为没藏氏“以君母而淫乱无度,祸直自取耳”,史书中出现“盗”、“杀”字样,是“深贬之也”。

记载没藏氏专权的史书,主要有《宋史》《续资治通鉴》《西夏书事》《西夏事略》等,除《西夏书事》详细记载“盗杀”过程外,其余史书则隐略不语此事。《宋史》载:“嘉祐元年,母没藏氏薨。”《续资治通鉴》载:“甲子,夏国主谅祚遣使来告其母密藏氏卒。”那么,没藏氏究竟是“薨”,还是“盗杀”?遭谁“盗杀”?至今悬疑不解。

没藏氏垂帘听政时期,西夏改年号为“垂圣”。清代吴广成在《西夏书事》中加按语说,史书中记载过9个被弑皇太后,惟“冶容无异没藏”,即容貌上没藏氏是最美丽的。她“垂帘听政”一说,今世文史界似嫌用语不凿,其实,她“听政”却不“垂帘”,与党项贵族对面议政,从不遮避。

史书上说:“没藏氏妖冶好佚游”。不但好打扮,还喜欢带领随从出城入巷游玩。她每次出游,仪仗隆重,自己骑乘名马,艳面丽服,执缰先行,百姓涌上街头争睹太后风采,没藏氏也不以为然,全不戒备。

到了后来,没藏氏出城打猎成瘾,尤喜夜游。她择定出游之夜后,沿途地方官就提前令百姓挂起灯笼,打起火把,夹道迎送。这个习惯,最终断送了她的性命。

没藏氏宠幸的男人,史书中主要提到两个人。一个是前夫野利遇乞的管家李守贵,一个是后夫李元昊的近侍多吃己。李守贵是汉族男子,晓儒术,喜读书,可谓是野利家族的谋士。前夫野利遇乞守天都山时期,没藏氏遭其他妻妾欺负,景况凄楚。李守贵趁虚而入,与没藏氏私通。没藏氏以皇太后身份执掌国柄时期,李守贵倾力辅弼,两人也不避世嫌双宿双起。

但到了垂圣年间后期,党项族男子多吃己开始以善于外交得到没藏氏的重用。没藏氏一直谋求与辽睦邻友好,但多次遭辽主拒绝,最终是多吃己出使辽国后,辽主才答应与西夏和好。多吃己是李元昊的贴身侍 卫,武艺高强,李元昊与没藏氏在戒坛寺幽会时,多吃己秘密往来宫廷与寺院间,传信并担任警戒任务。没藏氏专权后,多吃已被特别选拔为近侍,保护没藏氏出行、狩猎。到多吃己出使辽国归来后,没藏氏开始利用多吃己掌握军备大事,宫中传出绯闻,说多吃己与没藏皇太后私通。

《西夏书事》载,多吃己与没藏氏“有私”,令李守贵“忿”。李守贵便在没藏氏打猎夜归必经途中,埋伏“蕃骑数十”,没藏氏策马先行无备,遭到攻击,身中数剑而亡。多吃己也被“蕃骑”围而杀之。

没藏氏坐到了太后的位置,可是没有武则天和慈禧那种能耐和作为,她只是做到了“养面首”这一点。

本文作者:卓悦闻讯(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