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帝王,临死前最后的呐喊令人动容!野史趣闻

2018-11-04 08:04:30

崇祯十四年(1641年),清军倾巢而出,包围锦州。崇祯忧心忡忡,便向大臣问计。新任兵部尚书陈新甲主张形势严峻,应派兵增援。而他的建议却被时任蓟辽总督的洪承畴否决了。理由很简单:清军就是要拿锦州为诱饵,引明军主力来援,以促成锦州、松山一带的决战。

洪承畴一直按兵不动,被围五个月的锦州守军也未曾紧急求援。犹豫之间,崇祯经不住陈新甲的再三鼓动,就下令洪承畴火速出兵增援。无情的圣旨打乱了洪承畴打持久战的计划,八路总兵及所部十余万大军,拔营起寨,向锦州挺进。

这是一场自投罗网的悲剧。清军围点打援,以逸待劳,分兵切断了明军的归路,并将十余万明军分割包围于松山、杏山、塔山等几个点,聚而歼之。不久,噩耗传来,洪承畴被俘,“尽节”就义,锦州随即失守。

就在关外形势日趋恶化之际,关内的形势也急转直下。崇祯十四年(1641年)正月,洛阳沦陷。李自成杀死了体重三百六十斤的福王朱常洵(万历皇帝第三子),并食其肉。二月,张献忠突然攻占杨嗣昌的大本营襄阳,处死襄王朱翊铭、贵阳王朱常法。

杨嗣昌自知难逃朝廷严惩,遂畏罪自杀。此后,朝廷再无征剿农民军的劲旅。李自成在河南、湖北连连告捷,张献忠在湖南、四川频频获胜。大明王朝已经摇摇欲坠。

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初一,北京城狂风大作,飞沙走石,日月无光。同一天,击败孙传庭而占领西安的李自成登基称王,国号“大顺”。两个月后,大顺军百万之众,席卷甘肃、直隶、山西,攻克宁武关、居庸关,焚毁昌平皇陵,直抵北京城下。督师大学士李建泰连连战败,最后在保定做了俘虏。

敌军压境,有大臣主张召集各路官军勤王,可远水难解近渴;有大臣主张迁都南京,力图东山再起,可在官员们的争论中,崇祯优柔寡断,待下决心迁都了,已经走不了了―,北京城已被包围。当崇祯召集大臣们询问有无战守之策时,他们无计可施,一片沉默,气得崇祯深深地叹息:“朕非亡国之君,诸臣尽是亡国之臣!”

三月十八日,京城大雨倾盆。登上紫禁城北边的万岁山(景山),见内城到处是大顺军的红旗。传说中的巷战没有出现,反倒是那些吃粮当差的大臣们纷纷开城投降。唉!大势已去。

回到乾清宫,看着周皇后,看着十六岁的长平公主,看着形影不离的太监王承恩,崇祯哭了。如果不是自己当皇帝,也许他们正在享受着信王府无忧无虑的乐趣。

本朝最近五任皇帝,最勤政,最节俭,书读得最多,字写得最好的,一定是崇祯。可大明王朝为什么要我崇祯作亡国之君呢?

紫禁城外已是一片硝烟,留给崇祯的时间不多了。咬破手指,在衣带上,崇祯写下了这样的文字,这是崇祯的最后遗言,也将为这场亡国悲剧画上句号:“朕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以发覆面而死,任贼分裂朕尸,勿伤我百姓一人。”

本文作者:畅享生活之韵(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