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学校和教育工作的实质所在野史趣闻

2018-11-04 06:37:31

重温经典 回到常识

学校和教育工作的实质所在

——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思想体会之五

——苏霍姆林斯基

五十多年前,原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道:“一种热爱书、尊重书、崇拜书的气氛,乃是学校和教育工作的实质所在。一所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丰富精神生活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不喜欢书籍,对书籍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一所学校也可能缺少很多东西,可能在许多方面都很简陋贫乏,但只要有书,有能为我们经常敞开世界之窗的书,那么,这就足以称得上是学校了。”在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眼里,学校和教育工作的实质,就是热爱书、尊重书、崇拜书的气氛。

在当今中国,谈读书成了一件奢侈的事。虽然近几年,总理的年度政府工作报告都有倡导“全民阅读”的建议,有的地方还以政府名义推动,但效果不佳,影响不大。国民年度阅读纸质书的数量,每年增加不到半本,至今不到六本。国人读书的记忆只在每年的4月23日世界阅读日被稍稍唤醒,节日过后又是习惯性地将书束之高阁。

这也难怪,因为现在就连最应该读书的人群——教育人,也被功利、浮躁的热浪冲到沙滩上,很少有人能畅游书海。而教育人是引领社会风气之先的人,教育人应该是读书人,特别是教育局长、学校校长和教师,应该成为读书的种子,为全民阅读体现自身的价值。

局长只有爱读书,才能了解学校和教育工作的实质所在。经常听这样一句话:一个好局长就是一个区域的好教育。诚哉斯言!一个区域的教育局长如果只会上传下达、送往迎来,终日端着一副官僚的架子,只唯上,不务实,这一方土地上的师生一定是痛苦的。反之,一个区域有一位有情怀、能担当、肯实干的局长,那一片土地上的教育风气一定是正的,教育生态一定是好的,教育质量一定是高的,师生都会有很强的归属感和很高的幸福指数。好局长的前提是爱读书。因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了解学校和教育工作的实质;才能引领一个区域内的广大教育工作者走在正确的教育大道上。我所了解的基层教育局长如吉林抚松县的陆世德、上海虹口区的常生龙、四川阆中市的汤勇、江西弋阳县的方华等,他们自己就是一个读书人。被当地老师们尊为学者局长。常生龙局长在《局长为什么要读书》一文中写道:“有专门培养教师的师范大学或者专业,但没有培养教育局长的专门机构。教育局长必须成为一名学习者,去了解教育发展的最新动态,去把握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去找寻区域教育改革的最佳路径,去设计教育实践的核心项目。”这些局长用行动全力推动区域内师生阅读,近年来均被中国教育评为全国推动读书人物。他们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精于总结,他们联系工作实际,撰写了大量的教育随笔和论文,都出版有自己的专著。他们用自己的才干和实绩,诠释出学校和教育工作的实质所在,彰显出一个教育局长的追求和价值。

校长只有爱读书,才能了解学校和教育工作的实质所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校长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一靠读书,二靠实践。我这里只说读书,有人说,没有阅读的学校只是假学校,没有阅读的教育是假教育,没有阅读的人生是有缺陷的人生。读书,那是与先贤的智慧碰撞,那是站在巨人肩上的远眺。学校里,教师们最不能容忍的是校长真把自己当领导,整天在师生面前指手划脚。一年到头只会冷冰冰地布置工作,难得有生活感悟和教育智慧分享。教师们最欣赏 “清、情、净、静”的校长,“清”是指校长办学思路清晰,对学校情况清楚;“情”是指校长对全体师生饱含深情,对天地万物充满感情;“净”是指校长衣着干净、思想纯净,举手投足尽显儒雅气质;“静”是指校长能够冷静地处理教育教学中的矛盾和问题,能够静下心来读书学习。校长有科学的教育思想,有切身的教育行动,并且身体力行手不释卷,师生必定会孜孜不倦。我所了解的程红兵、李镇西等校长,人称“书生校长”。他们骨子里就是一个读书人,因为读书,他们视野开阔、立意高远。他们在校园里营造出一种热爱书、尊重书、崇拜书的气氛,引领师生徜徉在书海里,这些学校和它里面的所有人,面貌和气质都在改变,都变得自信阳光、蓬勃向上。

教师只有爱读书,才能了解学校和教育工作的实质所在。唐代文学家、教育家韩愈给教师下了准确的定义: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千多年来,虽然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但教师始终恪守职责。时至今日,教师被定义为“首席学习者”。这就更加凸显出教育者终身受教的理念。教师主动读书、坚持读书,应该成为一种生活常态。一个不读书的教师,是教不出爱读书的学生的。只有教师好好学习,学生才能天天向上。因为,在中国的教育词典里,有“身教重于言教”这一词条,更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一箴言。笔者建议,教师读书可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读与学科专业有关的书,包括课标、教材、专业杂志和本学科前辈的著作;二是读有关教育理论的书,几千年来,留下的教育理论专著浩如烟海,我们可以择其影响深远的读之,从孔夫子到陶行知,从苏格拉底到中国当代的教育名家的著作都要了解其理论精要。三是读提升自己人文科技素养的书,哲学、美学、历史、文艺等都要有所涉猎。教师读书越多,对学校和教育的实质就越深刻。我所了解的吴非、闫学等老师,手不释卷,涉猎广泛。只有教师把自己变成一个“杂家”,才能在课堂上信手拈来、游刃有余,才能让学生感受“神奇”。理想的教师应该过一种读写为伴的生活,成为学生生命中重要的贵人。

曾经听一位学者说到:不管一个社会多么的颓废腐败,只要学校还是一方净土,这个社会就还有希望。最近,笔者有机会去看了几所中小学,看到一些令人欣慰振奋的情况。有的学校直截了当地把“读书做人”作为办学目标,没有那些叫人半懂不懂的口号;有的学校教学楼每层走廊都安上开放式书架,把图书(馆)室里的图书,陈列在书架上,书架旁还有小凳子,让学生随时可以拿到书坐下来看;有的学校装修出品位很高的教师书吧,给老师辟出一个温馨的阅读空间;有的学校定期组织学生读书心得演讲赛、教师读书分享会。走在这样的校园里,让人感受到浓郁的书香气息,让人觉得这才是真学校,这才是学生愿意来的地方、真正读书的地方。

当我们都明白了学校和教育工作的实质,当我们都清楚了办好学校和教育的路径,与其坐而埋怨,不如起来行动;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每一个教育人,从自身做起,捧起书,孜孜不倦、久久为功。那么,“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就不会只是一个飘渺的愿景!

作者介绍:陈文,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2013年中国教育报“推动读书十大人物”。出版《教师可以更优秀》《教育必须刚刚好》等4本教育专著和《泥土生香》小说集1部。

授权转载自:布衣村言(公众号chenwen666388)

本文作者:浏阳教育(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