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雍、乾三朝元老张廷玉,丰功伟绩,最后乾隆违抗父命抄家,让其苟且死去野史趣闻

2018-11-03 21:05:47

张廷玉字衡臣,号砚斋(一作研斋),清安徽桐城人,康熙朝大学士张英次子,康、雍、乾三朝元老。康熙时以进士官刑部、吏部侍郎,雍正年间受到重用,任顺天乡试主考官、入值南书房、《明史》总载官、礼部及户部尚书,后又相继升他为文渊阁、文华殿和保和殿大学士,并令其改兼吏部尚书。

朋党问题是中国政治史上的一个痼疾,它的危害性一言以蔽之,搞不好就会导致一个王朝的灭亡。所以乾隆皇帝对朋党问题非常警惕。他即位之初,朝中形成了鄂、张两大朋党,明争暗斗,虽然这个时期朋党活动跟以前的朝代相比,并不明显,极为轻微,但是乾隆皇帝的执政风格是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他誓言要在他这一朝,彻底打掉朋党这个政治顽疾。

在乾隆开始动手前,乾隆十年,鄂尔泰得病死了。于是,乾隆打击的重点就落在了张廷玉身上。乾隆深知,要打击朋党,必须先打击这个山头的核心人物,只有这样才能使这个山头的人群龙无首,不攻自散。所以鄂尔泰死后,乾隆一直在观察张廷玉,想抓他的小辫子处理一下。

幸亏张廷玉这个人在朋党问题上特别谨慎,绝不轻易帮别人说话,也绝不轻易介入各种人事纠纷。他的名言是什么呢?“予在仕途久,每见升迁罢斥,众必惊相告曰:此中必有缘故。余笑曰:天下事,安得有许多缘故。”

但鄂尔泰死后,张廷玉还是越来越害怕,因为他知道皇帝要打击朋党,肯定要找他的茬。所以张廷玉感觉,自己退休的时候到了。他说自己“年近八旬,请得荣归故乡。”

但乾隆想,张廷玉经验丰富,留在朝中,给自己当当顾问,还是可以发挥余热的。万一有什么突发事件,乾隆以前没遇到过的,张廷玉还能给出出主意,回答说:“卿受三朝厚恩,且奉皇考遗命,将来配享太庙,岂有从祀元臣归田终老之理?”一心想要急流勇退的张廷玉,马上回答说,配享的大臣,不见得都得干到死,比如明太祖就允许刘基回了老家。

张廷玉没想到,他的这句话一出口,乾隆的脸色马上就变了,一下子冷若冰霜。原来他引用的刘基这个典故,触动了乾隆一根敏感的神经。刘基是明初开国功臣,但后来,朱元璋过河拆桥,让他退休,后来又偷偷派人下毒,把他毒死了。张廷玉提到刘基,让乾隆敏感了。乾隆认为,这是前两年不让张廷玉上早朝,张廷玉心怀不满,用这个典故讽刺自己对功臣不够意思。

高宗对张廷玉的挽留也确实做到了人君该有的气度和一定程度。根据高宗实录,从乾隆十四年到乾隆十五年,高宗频繁下谕旨挽留张廷玉,很多谕旨出自高宗亲撰,所以从高宗方面看,我下了这么多道谕旨,能做的也都做的。而在张廷玉,始终不理会高宗的挽留就显得有点不懂为臣之道,太冷漠了。

虽然乾隆同意张廷玉告老还乡,张廷玉兴奋疏忽到第二天早上他没爬起来,就命他的儿子张若澄,替他到宫中谢恩。

张廷玉没想到,这个小小的疏忽,可惹来了大祸。

乾隆原以为,如此施与“特恩”,第二天一大早张廷玉肯定早早前来谢恩,所以乾隆起床后呢,就在那儿等着。谁料跑到宫里来的,是张廷玉的儿子。本来已经对张廷玉不满很久的乾隆,心中的怒火一下子被点燃了,心想这是再明显不过的朋党行为。自己打击朋党十多年,没想到在眼皮底下,居然有人敢这样干。乾隆打击张廷玉,出发点就是要打击朋党,不过以前他一直没抓住真凭实据。现在,就是这个关键时刻,真凭实据自己送上门来了,乾隆不会再放过机会了。于是明令取消了张廷玉的配享资格,把他赶回了老家。张廷玉费尽苦心要平安收场,没想到,最终却丢了伯爵和配享两项荣誉,一生的努力,付之东流。他如此羞辱张廷玉,就是为了告诉大家,张廷玉已经彻底失宠了,以后谁也别再想攀附他了。果然,满朝大臣都吓得噤若寒蝉,张廷玉出京的时候,居然没有一个人敢给他送行。

张廷玉虽然逃过了一死,但

他的儿女亲家,四川学政朱荃,犯了贪污罪,被乾隆抓起来了。

这件事发生得真不是时候。一抓起朱荃,乾隆就想到了张廷玉。因为朱荃最初被提拔起来,就是因为张廷玉的举荐,何况后来张廷玉又和他做了亲家。朱荃成了贪污犯,张廷玉显然举荐有误。乾隆一生气,于是借题发挥,决定收回三代皇帝对张廷玉的一切赏赐物品,而后发令抄家以示对张廷玉的惩罚。虽然没抄出个结果,但

经过一次抄家,张廷玉的名誉却彻底扫地了,在政治上已经死亡。经过这场问罪,张党完全被击垮了。门生故吏都最终确认,张廷玉在政治上,绝对没有翻身的机会了,因此树倒猢狲散,各寻出路,从那之后,再也没有人敢登张廷玉的门,张党终于不复存在了。乾隆打击朋党,终于以全胜结局。经过这场打击,张廷玉彻底灰心丧气。乾隆二十年,回到家中苟活了五年之后,张廷玉终于死了。

本文作者:南北姑娘(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