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吴权臣徐温——比朱温更像曹操的人野史趣闻
徐温,字敦美,海州朐山人也,少以贩盐为盗,行密起合淝,隶帐下。行密所与起事刘威、陶雅之徒,号三十六英雄,独温未尝有战功。及行密欲杀朱延寿等,温用其客严可求谋,教行密阳为目疾,事成,以功迁右衙指挥使,始预谋议。
及行密病,平生旧将,皆以战守在外,而温居帐下,遂预立渥之功。及弑渥,又与张颢有隙,使钟章杀之。章许诺,选壮士三十人,椎牛享之,刺血为盟。温犹疑章不果,夜半使人探其意,阳谓曰:“温有老母,惧事不成,不如且止。”章曰:“言已出口,宁可已乎?”温乃安。明日,钟章杀颢,温因尽杀纪祥等,归弑渥之罪于颢,以其事入白渥母史氏。史悸而泣曰:“吾儿年幼,祸乱若此,得保百口以 归合淝,公之惠也。”
隆演立,温遂专政,迁升州刺史,治舟师于金陵。大将李遇怒温用事,出嫚言,温使柴再用族遇于宣州。行密旧将,人人皆自疑,温因伪下之,恭谨如见行密,诸将乃安。八年,温迁行军司马、润州刺史、镇海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十年,遣招讨使李涛攻越,战于临安,裨将曹筠奔于越,涛败被执。温间遣人语筠曰:“吾用汝为将,汝军有求,吾不能给,是吾过也。”赦筠妻子不诛,厚遇之。秋,越人攻毘陵,温战于无锡,筠感温前言,临战奔归,遂败越兵。十二年,封温齐国公,兼两浙招讨使,始就镇润州,以升、润、宣、常、池、黄六州为齐国。温城升州,建大都督府。十四年,徙治之,以其子知训辅隆演于广陵,而大事温遥决之。知训为朱瑾所杀,温养子知诰自润州先入,遂得政。
温虽奸诈多疑,而善用将吏。江西刘信围虔州,久不克,使人说谭全播出降,遣使报温,温怒曰:“信以十倍之众,攻一城不下,而反用说客降之,何以威敌国?”笞其使者而遣之,曰:“吾以笞信也。”因命济师,遂破全播。人有诬信逗留阴纵全播,言信将反者,信闻之,因自献捷至金陵见温,温与信博,信敛骰子厉声祝曰:“刘信欲背吴,愿为恶彩,苟无二心,当成浑花。”温遽止之,一掷,六子皆赤,温惭,自以卮酒饮信,然终疑之。及唐师伐王衍,温急召信至广陵,以为左统军,托以内备,遂夺其地。
温客尤见信者,惟骆知祥、严可求,可求善筹画,知祥长于财利,温尝以军旅问可求,国用问知祥,吴人谓之“严、骆。”温亦自喜为智诈,尤得吴人之心。初随行密破赵锽,诸将皆争取金帛,温独据余囷,作粥以食饿者。十六年,温请隆演即皇帝位,不许,又请即吴王位,乃许,遂建国改元,拜温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封东海郡王。隆演卒,温越次立其弟溥。顺义七年,温又请溥即皇帝位,溥未许而温病卒,年六十六,追封齐王,谥曰武。李昪僭号,号温为义祖。而当我们联系《九国志》和《资治通鉴》看的时候,则发现《新五代史》中的徐温,似乎不是那么全面。
那么我们来好好整理一下徐温的一生。
因为《资治通鉴》是编年体,想在其中找某人某年的事迹,总会有所疏漏,大家见谅,我只能说全力以赴。另外,《九国志》是宋人路振所著,路振为人、文采都较为不错,《九国志》的可信程度应该不亚于《资治通鉴》。
首先是早年事迹及信息。《新五代史》和《九国志》对早年的记载也无非是徐温字敦美,东海朐山(连云港)人,早年贩盐为生。
唐末对盐贩子已经是严打了。抓到就是杀。但“盐帮弟兄”们在冒着风险活一天和被税赋压迫的活活饿死之间早已做出了选择。“盐帮弟兄”们不但顽强的生存下来,还在高风险的经营活动中涌现了一大批枭雄人物,以黄巢黄帮主和钱镠钱王爷为代表。
当然,徐温作为一个曾经的盐贩子,也自然在这批优秀的枭雄人物中间了。
“少以贩盐为盗”,和“少无赖,入群盗中以贩盐为事”。都证明盐贩子和盗贼互通。毕竟,在乱世之中,三种人最吃香,流氓、土匪、盐贩子,如果作为盐贩子的徐温在早年的活动中练就一身本领,笼络一批豪杰,成就一方霸业不会让大家太惊讶。
可是很遗憾,早年的贩盐和啸聚山林经历并没有给他带来多大的资本。中和二年,杨行密起兵,徐温只在其手下担任伍长。而且《新五代史》中堂而皇之的写着“行密所与起事刘威、陶雅之徒,号三十六英雄,独温未尝有战功”显然他早期不但没资本,而且没功劳。
这就涉及到他早年到底怎么搞的,混的这么差。终于在《江南别录》里找到对他的描写“刚毅寡言,罕与人交,众中凛然可畏,目为徐嗔”。一个沉默寡言不善交际的人,在团体中向来不会混的太开,何况他还是那种不怒自威的人物,眼神看谁都跟瞪着谁似的,这种人怎么在比奸诈比恨毒的盗贼、盐贩子圈里混不开?
不止在盗贼圈里混不开,在军中也很难混得开,混不开则没什么机会出头、表现。杨行密是中和二年起兵,也就是公元882年,而《资治通鉴》中第一次提到他已经是唐昭宗龙纪元年,公元889年了。期间杨行密已经起兵与毕师铎、孙儒交战,他却没有什么机会,三十六英雄,三十六元老,就他没战功。第一次被司马光记录是因为杨行密打进宣州,众将都去抢掠金银财宝,他却占粮仓,施粥行善,为杨行密赚了仁义之名。 值得怀疑的是,《九国志》记载:“常从行密征讨,先登陷阵,敌人畏之。及平秦彦,掳赵鍠,败孙儒,温皆有功,奏授衙内右直都将左长剑都虞候。又平濠泗有功,授随身都知兵马使、检校工部尚书。”明显与之前提到的“三十六英雄独温未有战功”有相当大的出入。
不过相对于杨行密集团那一时期攻城略地的忙碌,徐温在《资治通鉴》中第二次上场,则是在六年后的895年,杨行密攻克濠州,俘获刺史之外。掠得一个八岁小孩,是徐州李姓人家的孩子。也许是对攻城征战时的血腥产生反感而追求返璞归真,也许是入城后见到百姓受难的不忍——更可能,仅仅是命运之神开了个小小的玩笑。总之杨行密非常喜欢这个小孩子,非要养在家里当养子。
不过杨行密长子杨渥很不满,凭什么捡来个野小子就跟我平起平坐?坚决反对。最后杨行密只好去跟徐温说:“此儿质状性识,颇异于人!(这广告做的真好!)杨渥那臭小子估计是容不下他了,就赐给你当儿子吧。”
说的真轻松,你不能收为养子,让下属收下。按说徐温已经三十四岁了,儿子恐怕不止俩了。但顶头上司让你收,你哪敢不收啊?徐温二话没说,给这孩子取名徐知诰。此后这个孩子就作为徐温的养子慢慢成长。徐温总共有六子知训、知询、知诲、知谏、知证、知谔,这个知诰按年纪排成次子。那个时代养子排行也是作数的。后来解体徐知训主政广陵的是他而不是知询。
(徐知诰和后面四个弟弟感情较好,但等他登基称帝的时候,只剩下徐知证、徐知谔还在了。这两个弟弟虽然后来因他改姓,不再能与他称兄道弟,但到底他也保全了他们的富贵和彼此之间的情谊。而杨渥此时的嚣张跋扈则在40年后给杨家带来了灭顶之灾,这些都是后话按下不表。)
按说徐温一个打下城不抢金银、不抢女人,光奔着粮仓去,占了粮仓还不抢粮的将领,家里能有几个钱、几代粮?多一张嘴吃饭是多大的压力?如果他要是说个不字,日后的南唐是否就不复存在了呢?就算经济问题可以解决,你亲儿子不让你收养,
杨行密作为成大事者,对属下那点事还是应该知道的。他会不知道徐温打仗不积极,但施粥行善安抚民心这些事却是非常积极,搞的自己简朴到家么?
他当然知道。不然他怎么在乱世中崛起,成为唐末五代时期四巨头之一(朱温、李克用、王建、杨行密)。
【领导让你干什么,你干不好、干不成,小心领导收拾你。】他敢把这孩子交给徐温,首先他确定徐温一定会要。因为领导明确说了赐给他当养子,他不会不听。因为徐温作为一个懂得收拢民心的人,不会不懂得服从领导安排的人物。就如同一些网友所提,某些市*长的司机,老婆是怎样怎样的,疑似是市*长的情儿,搞不好孩子都不是司机的。相比之下,只是捡到一个孩子觉得不错,自己无法收养,半请求半命令的拜托你收养下来,这是不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呢?
【你的好,好领导都会记着的】自己已经说了想收养收不了,你来收养,我还会亏待你么?这个孩子不就是在濠州得到的么?不久徐温就因为有功而晋升随身都知兵马使了。而且徐温是不知书的,但徐知诰和后面的弟弟都接受很好的教育。后面的弟弟还有成书呆子的。可见徐温后来的官禄薪俸也不薄。
【好领导都了解下属】徐温日后的行为来看,虽然专权揽权这些事没少干,但是对百姓还是比较不错的。不愿征战来增加百姓负担,自己俭朴,保境安民。(他要是没这么点好,楼主我码什么字啊?楼主又不姓徐。)虽然根据历史评价他奸诈多疑,但也不能说他是作秀收买人心,毕竟也是盐贩子、盗贼那种苦日子、有今日没明日的日子挺过来的,心里对民间困苦的同情应该是有。那这么一个流离孩子,交到你徐大善人手里,你能不养么?
【人的直觉往往是正确的】如同高骈见到钱镠就大呼,这人不一般一样。许多能爬上高位的人,直觉往往都很准。这可以是唯心的说法,也可以是权威认证。反正最终事实也证明了杨行密看法的正确性。公元901年,唐昭宗天复元年。依然是藩镇互相征伐的一年。依然是与徐温无关的一年。
先是坊间传闻,盐帮大佬钱镠钱老爷挂了。杨行密的“亲密战友”就这么挂了?杨行密立刻派大将李神福出兵攻打杭州,吴越方面也迅速作出反应,吴越实力最强的顾全武带兵抵抗。结果顾全武轻敌被俘,大将李神福威震江南。开始进攻临安。
不过很不巧,临安城池坚固,一时难以攻下。又得知了钱镠活的可健康了都,不用补钙,说钱镠死的消息纯属某个不要脸的家伙乱发贴子乱造谣。李神福只好拿出大将风度,保护好老钱家的祖坟,又让顾全武写信回去,钱镠听说李神福保护他家祖坟,立刻派人取表达谢意。
当然,如果听说钱镠活着就怂了,李神福还能说杨行密帐下第一大将么?在要道要冲广泛插旗,多造营帐。忽悠的钱镠以为杨行密真的要全军来给他“奔丧”,老老实实的请和。李神福在这次伐吴越中得了名声,外带捞了钱大爷不少银子。反正这次出兵就是要伐丧,人家牛X冲天的老大没死呢,老李也是明白人,该捞的捞差不多,就撤回了。
至于顾全武怎么处置?杨行密本身就是个器量大的人,对这种猛将真不舍得杀。何况当年两军在苏州对战,杨军将领秦裴在昆山殊死抵抗顾全武数万大军,打到后来顾全武写劝降信,秦裴回信的时候一个字没写,光送了一卷佛经,明目张胆讽刺顾全武不好好当和尚,爬出来当兵打仗、喝酒吃肉。顾全武后来用水攻的办法终于迫使秦裴投降,钱镠认为能殊死抵抗这么久,怎么也得千八百人吧,准备了千人的食物来招待一下这群可敬的对手——结果秦裴带着筋疲力尽的几十人来了。钱镠很生气,丫你这么俩人,玩什么命啊。秦裴回了一句“裴义不负杨公,今力屈而降耳,非心降也。”
是啊,没玩命,这不,打不过了就降了。不过这在人家眼里就不是那么回事了。你投降了,人家设宴招待你全体降卒,你之前把人家坑苦了,将领也骂了。如果钱镠脾气不好,直接就杀了。这时候顾全武立马跑来求情,赶上人家钱老爷更是器量大,没把人家秦裴怎么样。大家都说顾全武有长者之风。好吧,好人有好报,杨行密和李神福也都没把顾全武怎么样,好酒好肉供着。
本来与徐温无关,但还是得把顾全武、李神福、秦裴之间这点事提一下。这客观上也反应了一下江淮集团与江浙集团微妙的关系。谁也未必能吃掉谁,加上最强武将忠心耿耿,勇者惺惺相惜,两家老大都是气度恢弘,所以俩家打来打去、战战和和多少年,还是得当邻居。
到了第二年,公元902年,杨行密打发顾全武回杭州,这个酒肉和尚,酒没少喝,肉没少吃,宁死不降还得白养着。这种亏本买卖谁做啊?打发他回去,把秦裴换回来。钱镠也同样,不愿意白养活这种优秀的敌方将领,交换就交换。
终于该提提主角徐温了。这一年,钱镠也遭遇了徐绾、许再思二人的叛乱,而徐许二人,又勾结杨行密手下的将领,宣州的田頵参与。
田頵这人野心极大。某次前往广陵(扬州)拜见杨行密,遭遇杨直属亲信索贿,连监狱狱卒都来索贿,他愤怒的骂“狱卒都以为老子进去了是怎么的?”之后向杨行密所要池州、歙州为属地。杨行密又不傻,自然不给,结果他怨恨杨行密,除了广陵城,对着城门说:“吾不复入此!”反心溢于言表了。
田頵给钱镠写信,钱王你往越州去吧,在这呆着也徒增杀戮。钱镠回信,你丫是个节度使,现在跑来帮助叛贼,要打就打,你还有脸说大话?”
结果田頵猛攻杭州北门,被人家吴越的陈璋领300人给打退了,钱镠当即给陈猛人加官进爵,当上刺史了。而与此同时,钱镠的使者,顾全武带着钱传璙早已往广陵去了。半道上到了润州,安仁义觉得顾全武带这么秀气个小仆从,挺有意思,想拿十个仆人换,吓的顾全武晚上带着传璙就跑。终于见到杨行密,痛陈害,“使田頵得志,必为王患。王召頵还,钱王请以子传璙为质,且求婚。”杨行密同意了,把女儿嫁给传璙。
然后召田頵撤回。告诉田頵,“你小子不老实回来,我叫人代替你守宣州”。田頵这时候还没敢撕破脸,回军了。但回军之前,黑了钱镠二十万缗当军费,另外以招女婿为名,要钱镠献儿子当人质。钱镠召集儿子们问谁愿意去赴国难去,没人愿意去。老钱一想,最疼的儿子不是小儿子钱传球么?让传球去,传球死活不去。钱镠怒了想杀了他,“丫家都快没了,让你做点贡献这么不愿意?”
直到这时候,钱传瓘站出来了,他愿意去。吴夫人舍不得,传瓘说:“纾国家之难,安敢爱身!”哭着拜别父母(这田頵要是反悔他就死定了,而起杨田关系大家也心如明镜,将来田頵以他为质要求钱镠相助的话,钱镠也不会为了一个儿子而以举家举国之力与天下四巨头之一的杨行密死磕。),钱镠也哭的很伤心的把孩子送走,之后迅速夺了传球的兵符,丫你自私自利不顾家,看看你哥!
田頵带着徐许二人回宣州了。钱镠的麻烦暂时解除。但杨行密的麻烦开始来了。 次年,公元903年,唐昭宗天复三年。田頵、安仁义勾结杨行密的妻弟朱延寿造反了。
三人之中,杨行密最先要收拾的就是猛将安仁义。安仁义是沙陀人,非常勇武善战。造反之后第一反应是奇袭常州。可惜守将李遇早有准备,并且敢大骂安仁义。
安仁义想了半天,觉得这老小子对自己也算知根知底,敢这么大胆子骂自己,一定准备的很充足,只好撤退了。
安仁义出招失败,退守润州,该杨行密出手了。派王茂章为润州行营招讨使,讨伐安仁义。安仁义是猛将,王茂章也算猛将,而且是被朱温称赞的猛将。这俩人打起仗来自然应该很精彩。而且王茂章作为牛人看重的武将,应该能取胜吧?
很遗憾,战斗怎样?不知道。结果如何?“不克”!王茂章的确是猛将,朱温也称赞,但是麻烦大家注意。朱三也被沙陀人李克用的鸦军搞的很窝火,放到这个小角落来说。王茂章与安仁义的战争结果也不算稀奇了。谁让沙陀人能打仗啊?
毕竟江淮以南的民风早已不是数百年前,南朝凶猛的时候了,不在是京口集团北府军傲视天下的时代。经历过隋唐的盛世,江南逐渐变的文弱起来,以致后来南宋偏安局面的产生。杨行密的亲军劲旅黑云都,是从孙儒旧部中选拔的,都是蔡州人。钱镠的武勇都也多数是孙儒旧部。
然后,主角出场,王茂章攻打不克之后。杨行密命徐温带兵增援。杨行密作为能打仗能用人的统帅,不可能用一个不善战的将领指挥军队去平叛。徐温之前一年刚得到杨行密的重视,参与军事机要。第二年就可以带兵出征。这应该也可以证明徐温的军事才能还是有,杨行密能够认可。
接下来的事情则需要大家好好想想。
可以认为徐温故意与王茂章部队混在一起,安仁义不知徐温方面多少人而出兵,战败。也可以多想想。
徐温带兵增援,为什么要换上王茂章的军服呢?而且是野战。如果徐温要隐藏军力的话,直接藏兵于山林等处,在安仁义与王茂章激战时冲入阵中即可。为什么要换上王茂章的军服呢?不藏于山林,只换旗帜军服,在野战中增没增兵一眼看穿,安仁义沙场宿将,知道你来了援军还敢跟你野战,显然是不把王茂章当回事,如果是这样,徐温干嘛啊?穿干净军服才会让安仁义觉得都是新兵,产生轻敌之心,敢于出战。以徐温的评价,他是奸诈多疑之人,这点不可能不考虑到……
那么我们看结果“仁义不知益兵,复出战,温奋击,破之。”
已经知道安仁义沙场宿将,野战列阵的时候安仁义在城楼上一眼就看到王茂章方有多少人,怎么会不知益兵,复出战?
答案就是:徐温作为杨行密直属部队的将领,带来的不是常规部队。而是杨行密的黑云都。黑云都五千人,即便徐温不可能受命全部带来又怎样?这种“特种部队”级的队伍,带来一千人,也足够改变战局。
经过应该是这样的:
安仁义是沙场宿将,连猛将王茂章都没能攻克润州。杨行密知道安的厉害,不得已,把心腹亲军黑云都拉出来动动。交给经过他了解,对军旅之事颇有才能但一直没战功的徐温带领,前去增援。
徐温带的可能不全是黑云都的士兵,甚至可能黑云都和一般的部队加在一起也就只有几千人。人数不多,但黑云都的黑衣黑甲过于显眼,所以换上王茂章军队的旧衣服。列阵的时候也只布阵于中间,所以安仁义在城上看到的最多是王茂章可能又来了几千千人,作为彪悍的沙陀人可能抱着对南人的轻视而出兵。
结果两军一交战,徐温所带的黑云都士兵立刻奋勇向前,直击中军,导致安仁义大败。此后只敢困守宣州,不敢出城野战了。
为什么楼主会这么想呢?因为在击败安仁义之后不久,徐温返回广陵参与杨行密处置朱延寿的行动。如果带的军队很多,调动起来是瞒不住的,假如徐温带着这么多军队回广陵那朱延寿即便认定杨行密瞎了,又哪里敢来广陵?难道不怕徐温暗施毒手?如果让徐温把中央大军扔在润州前线自己回来参与处置朱延寿,也不合逻辑,万一王茂章吞并其众也造反该如何?所以可以断定徐温带到宣州去的兵一定不会太多,而能够战胜猛将安仁义,除了徐温本人奸诈狡猾外,带去的兵也必定不一般。
反正徐温第一次领军,就协助王茂章击败猛将安仁义。在之后又迅速退回广陵,没有在润州与安仁义纠缠。说他没能力就很不靠谱了。
杨行密处置朱延寿还是动了一番心思的。延寿用法严苛,经常以寡击众,这样一个猛将,跟他正面交战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赔本买卖。杨行密选择了装瞎子,骗过了所有人,包括夫人朱氏。之后杨行密跟朱夫人说,“我瞎了,孩子太小,让老三来主事吧。”朱夫人多次写信叫朱延寿来广陵,杨行密后来也命人写信召他,他就来了,来了就被杀了。
《新五代史》中说徐温用他的谋士严可求的计策,教杨行密装瞎子,等杨行密杀了朱延寿之后让他当右衙指挥使。
但要注意,严可求在张颢与徐温的斗争中,两次帮徐温耍了张颢,张颢才反应过来严可求是徐温的人。如果早年严可求真的如度娘所介绍的先当徐温谋士,后来成为杨行密谋士,那他如何取得张颢的信任,而两次用计破坏张颢的企图呢?所以楼主认为,严可求和徐温,早年私交可能很深,但并没有这种主家、谋士般的关系。那么杨行密装瞎子,也自然与徐温无关。
徐温在这次事件中的作用,是朱延寿要到广陵时,杨行密怕有内应之类的,暗中让徐温做好应对准备。其实是防止朱延寿全面控制广陵,做好武力反制的准备。果然,杀了朱延寿之后,朱延寿带来的军队在营地里准备作乱,徐温带兵制止,仗剑高呼,斩杀为首分子,控制了朱延寿的队伍。《通鉴》记载:部兵惊扰,徐温谕之,皆听命。
而后,朱延寿之妻带众人在家中自焚。朱延寿平定。剩下安仁义和田頵二人。
显然,这次叛乱事件,给了徐温极大的表现空间。从带兵助王茂章击败安仁义,到弹压朱延寿余部,曾经指挥施粥行善的无名小卒,开始展现其杀伐决断。曾经除了眼神嗔视却宅心仁厚的“徐婆子”俨然已成后起之秀。当然,如果有人把一个庸碌无谓之辈挖出来写来写去,把历史上那点短短的史料东拉西扯码这么多字,那么这个人一定是很无聊了。在这一年中,杨行密亲自领兵要去跟朱三较量较量,派副节度使李承嗣守淮南。涉及到运粮的问题,大家都要用大船运。徐温提出意见:“河道久不通行,葭苇堙塞,还是用小船运吧,小船吃水浅容易通行。”
这是个好意见。如果不是《九国志》上提到他经常跟着老杨东征西讨,先登陷阵,还真容易把他当成后勤部长了。不过他真不是管后勤的。
因为虽然这是个好意见,但杨行密似乎并没有完全采纳。等军队走到宿州的时候,重载船过不来了,士兵都面有饥色,还好小船运粮到了,解燃眉之急。
此后杨行密才真正开始重视徐温。这么看来之前虽然徐温也跟着上阵杀敌,但立的功劳似乎都不是很大,杨行密给的待遇却很不错。越来越感觉当初徐温得到这么好的待遇,多半是杨行密重感情,照顾旧人的结果。不过之前是否得志,是否受重视已经不重要了,从这时起,开始与他“议军事”了。打仗怎么打什么的开始让他参与,这是杨行密对徐温信任的开始。此后,他将越来越多的走向前台。而楼主这种说写他而写了半天关于他的没几句的尴尬处境,也终于快结束了。
总之,把徐温尊为皇帝的人出场了。没错,这孩子日后改回李姓,改名李昪,自称是李恪的后裔,建立的国家自然是南唐了。司马光在记录徐温收养徐知诰后,居然剧透了。“及长,喜书善射,识度英伟。”他剧透,我们也不妨多说几句。徐知诰侍奉养父十分恭谨,某次徐温愤怒赶走了他,他居然跑回家找妈。结果徐温回到家,他出来跪迎,徐温问:“你怎么还在这?”知诰回答:“孩子离了父母还能上哪啊?爹你生气赶我走,我就只能来找娘了呗。”徐温万千感慨。
多年后徐温生病,知训、知询不理不睬,几个小的要不就知道死读书,要不就太小,除了能来问安外什么都干不了。结果徐温病中迷迷糊糊身边总有人伺候,每次他迷迷糊糊问:“谁在那伺候。”得到的回答都是“孩儿知诰!”和“儿媳王氏!”等他病好了以后怒骂其他儿子“你们这帮小子,论恭谨孝敬,每一个比得上知诰的!”
本文作者:小周说人文(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