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认为国内文化娱乐圈里“爷”级的三位大佬,你不一定都知道野史趣闻

2018-11-03 19:33:01

”爷“文化发展于北京,具体到什么年代已不可考,大概从明朝迁都北京就开始了吧。”爷“在我们一般人的语境里指的是长幼之分。而在北京人的眼里,”爷“还有另外一个意思,标明的是一种态度,一种对某个行业人物的尊称。这个人不用多么的了不起,可能只是个拉板车的车夫,也有可能被称为也”爷“,如”板爷“,能说会道的”侃爷“,做投机倒把小买卖的“倒爷”等。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行业的消失,“爷”的文化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只是在一些特殊的人身上还存在。

在千禧年的时候,由媒体和文化圈著名人士评选20年间影响力人物,金庸,王朔周星驰位列三甲,成为改革开放后在文化娱乐方面对中国人影响最大的三个人。此时三人均已取得不凡成就,因为周星驰已在香港被称为“爷”级的人物,王朔是北京人,“朔爷”的名声早已响彻京城,因此人们也开始称呼金庸大师为“金爷”。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三人之中,金庸成名最早。金庸原名查良庸,出身于浙江海宁的书香世家。以报社工作起家,受同事梁羽生(陈文统)影响,1955年首次以金庸为笔名在开写《书剑恩仇录》,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碧血剑》、《射雕英雄传》等一系列作品相继问世,在当时香港各个报刊开辟专栏连载,一时洛阳纸贵,武侠风起,到处是金庸迷。金庸成为武侠的代名词,研究金庸成为一种文化。流风所及,国家领导人也成为金庸的粉丝。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曾托人从香港专门买了一套金庸的作品《射雕英雄传》,经常翻阅。后来邓小平主席还亲自会见了金庸,这在当时无疑是超规格的待遇。可以说金庸是武侠文学的一代宗师,他的影响力完全当得起“金爷”的称呼。

王朔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出身大院,当过兵。北京人特有的能说会道“贫”,“侃爷”的特征王朔都具备,王朔小说里的人也都具备。从1984年发表成名作《空中小姐》,王朔 便以北京人之口陆续创作了一大批作品,如《动物凶猛》、《玩的就是心跳》等,改变为电影电视后,受到文化娱乐贫乏压抑了十几年之久的国人喜欢。随后王朔有操刀做编剧,炮制出《渴望》《过把瘾》等 万人空巷的神剧,此后王朔影视书两栖发展,在国内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再加上大口无忌敢言敢说,骂金庸,批余秋雨,形成自己独居特色的痞子文化,王朔“朔爷”的名号便在圈子里流行开来。王朔对于90年代中国娱乐文化的影响至今找不出第二个人来,他无疑是要被历史大书特书的一个人物。

一年一影帝,百年周星驰。足见周星驰的影响力有多大。从星仔到星爷,周星驰只用了5年时间。从1988年转型开始拍电影,到1991年拍完“赌侠系列”,香港电影圈里已经出现“双周一成”的说法,这三人就是票房的保证。到了《国产凌凌漆》之后,由香港影视圈大哥大洪金宝开口尊周星驰为“星爷”开始,以后就很少人再叫周星驰这个名字了。“星爷”成为了他永久的代号,由他开创的无厘头搞笑喜剧是历久弥新的经典。有人把喜剧分为“技巧派”和“天才派”,大多数喜剧演员是“技巧派”,而周星驰无疑是“天才派”最杰出的代表。

如今,这三位大人'爷”级人物,金庸、王朔基本已经隐退,周星驰也只是出现在幕后,但这毫不影响三人的地位,他们注定都是要被后人仰望的。

本文作者:小崔学历史(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