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被过分高估,最名不副实的六大名将野史趣闻
六大名不副实的名将:这六个人绝对是过分高估,其能力被人为的吹捧比较严重。很多人心目中的古代将领的事迹都是从故事,评书、传说和电影电视剧中得知,在这些渠道中得来的印象,评书中杨家将、岳飞、穆桂英是天下无敌的武将;而从小说中,吕布、关羽、张飞和赵云等是威震天下的名将,但从故事中的人物来说,李元霸是空前绝后,没有任何争议的天下第一将了。这些描写,是故事中为了吸引听故事的人把某些人的能耐夸大给人们心中造成的印象,并不代表历史。

六、浪得虚名的飞将军——李广
很多人认为龙城飞将指的是李广,这应该是错误。李广除了飞将军这个名头,其事迹既不和龙城挂钩,也远远不到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地步。龙城本来是匈奴的要地,李广守边能守到匈奴地盘上去?明显指的是卫青的龙城大捷,而此战,李广全军覆没,被活捉后逃跑,飞将军名头因此而得。教材之前写的是李广,后来改成两个人卫青李广,这就是和稀泥的做法。不知后人为何对战功赫赫的卫青霍去病如此严苛看待,对常败将军李广却大肆渲染赞美。
个人认为,后世对李广的吹捧,缘于司马迁,成于唐朝。司马迁和李广是世交,二者关系很好。后来因为李陵事件,司马迁更是痛恨朝廷,攻击污蔑汉武帝。司马迁对李广的评价,也是他对自己失败的政治路途的一种发泄吧。
唐朝开国皇帝李渊追认李广为先祖,更是大大加剧了对李广李陵的吹捧和洗白,与之相对的就是对汉武帝权臣卫青霍去病的抹黑贬低,什么卫青成功由天幸,霍去病全靠部队精锐躺赢等等言论层出不穷。别的不说,就看看李广利啥表现对比一下卫青霍去病就知道了。唐德宗年间还将李广列入武庙。

五、孙武顶着“兵家之祖”名头而纸上谈兵
就因为孙武写了一部《孙子兵法》后人为给孙武脸上贴金,把本来是吴王阖闾亲自挂帅率领的吴军大破楚军的柏举之战后人都吹到变成是孙武指挥的经典之战了,柏举之战名将伍之胥的作用都比孙武大,伍之胥曾独自率兵多次击败过楚军,而孙武从来就没有单独带过兵。
吴王阖闾带领伍之胥、孙武与越王勾践大战与姑苏吴军大败,阖闾伤脚拇趾,伤重不治。“后五年,伐越。越王句践迎击,败吴於姑苏,伤阖庐指,军却。阖闾病创将死,谓太子夫差曰:“尔忘句践杀尔父乎?”夫差对曰:“不敢忘。”是夕,阖庐死。”
后人把胜仗如柏举之战硬往孙武脸上贴;败仗如被秦楚联军赶出楚国, 与勾践败仗都直接选择无视。如此不公正对待只是误导了人们对孙武军事才能正确判断。综合来看孙武只能算纸上谈兵没有打胜仗的能力,算个参谋都不合格,更没有独自统帅军队作战的能力

四、项羽顶着“羽之神勇,千古无二”名声而浪得虚
刘邦的败和项羽胜的错觉,来源于司马迁的误导。司马迁总是详写项羽的胜利,而一笔带过地略写项羽的失败。即使项羽被别人打得节节败退,司马迁出于人物塑造的需要,也颠倒黑白地写项羽大胜。而对刘邦司马迁则反其道而行之,略写刘邦的胜利详写刘邦的失败,特别铺陈渲染刘邦失败时的狼狈和危险,这样就逐渐累积起读者心中的错觉。由于有了这种错觉,读者很容易就被司马迁杜撰出来的武涉和蒯通的话所引导了。楚汉战争短短四年,刘邦消灭了包括项羽在内的十八路诸侯,消灭项羽用二年半,项羽只是被刘邦打败的诸侯中的一个难度较大一个而已。
很多人对楚汉战争最大的误解就是刘邦弱小项羽强大,其实根本不是这样,刘邦始终对项羽存在压倒性的优势,项羽始终处于劣势,刘邦的地盘一直在扩大,项羽的地盘一直在缩小,刘邦除了彭城之战一败其余汉军几乎没什么受阻一路平推各路诸侯,四年内很快就统一了天下。
刘邦从还定三秦灭雍王、塞王、翟王后,向东攻打灭韩王、殷王、河南王、收降魏王,而与此同时项羽连一个齐国还没有平定。刘邦灭七王而项羽连一王都没解决高下立判了吧,可以明显看出项羽军事才能到底有多少?如果项羽没有司马迁的极尽所能的吹捧,现在看来也只是比一般的名将强点。

三、曹操顶着“三国第一军事家”名头而军事平庸
曹操的军事能力完全是被武帝纪吹出来的,而其平庸的军事战略能力很早就能够看出,其第一战如果按照武帝纪记载[到荥阳汴水,遇卓将徐荣,与战不利,士卒死伤甚多。]孙子云[小敌之坚,大敌之擒。]曹操带着人马与西凉铁骑正面对战,扬短避长,自取其败,孙子兵法算是白读。
清算一下曹操的对手:吕布[无谋而多猜忌,不能制御其党],可曹操遇上,连连惨败,若不是袁绍当东郭先生,早已完蛋。刘备[拙于用兵],可一旦羽翼丰满,立马叫曹操吃瘪。张绣一区区地方小军阀,有了贾诩助阵,曹操在拥有荀彧,荀攸,郭嘉的情况下即连征不克,败军失将,脸面丢尽。黄盖一老卒,即将曹丞相估成粽子,上屉蒸熟。至于在历史上是个角儿的,譬如周瑜,那老曹更是孔夫子搬家,先败赤壁,再败乌林,输干赌本,一败涂地。

二、周瑜顶着“文武韬略”头衔而名不符实
南郡之战,是真正意义上周瑜统帅指挥兵团的一次大兵团战争。这场战斗,耗时一年,双方大战数次。这场大战,周瑜可是亲自上阵,但是很不幸,他受伤了,这场进攻随着周瑜的受伤而宣告失败,这里就不批评周瑜作为一个主帅冒险上战场了,这种激扬士气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最后曹仁败走就显得有点龙头鸡尾,“后仁闻瑜卧未起,勒兵就陈。瑜乃自兴,案行军营,激扬吏士,仁由是遂退”
南郡之战于是也完结了,“权拜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以下隽、汉昌、刘阳、州陵为奉邑,屯据江陵。”这是孙权给周瑜的封赏。偏将军,南郡太守,偏将军无视吧,杂号而已。南郡太守也只有江陵一城,襄阳这些地方还是在曹操手里。南郡之战周瑜的指挥能力并不是很出色,起先周瑜指挥还处于劣势,刘备,吕蒙先后献计,才扳回劣势,最后把自己给搭进去,弄的重伤。
周瑜军事能力已经被分析出来了,总结一句:庸碌无为,二流武将水平。所以说,后世不以周瑜为名将,是有道理的。如果不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大肆吹捧,周瑜在历史上基本就是个路人。

一、韩信顶着“兵仙”头衔而战绩平平
本人看了百度百科《还定三秦之战》《安邑之战》《井陉之战》《潍水之战》《陈下之战》;又看数遍《史记》发现韩信战功真是战绩平平乏善可陈,如何能配兵仙称号?《淮阴侯列传》发现韩信战功没有多少,对话就占到了百分之九十以上,司马迁如此的往《淮阴侯列传》里大量的注水不言而喻。司马迁就是为了把战绩平平的韩信给打造成名将形象。
总结:韩信恐怕是历史吹的最厉害的,其战绩平平让司马迁如此包装真是让司马迁煞费苦心。可惜揭开真相真是让人不敢相信,从西汉开国功臣韩信排名二十一位就已经可以知道答案了,不然韩信功劳如果真的最大排名第一应该毫无压力的可惜不是,群臣只是对曹参战功排第一是全都信服的而不是韩信。
《史记》乃司马迁的一家之言,司马迁受宫刑,忍辱著史。在书中书法其内心的悲愤。在写同时代的汉武帝时并没有颂扬他的文治武功,整篇通论都是求神,炼丹,封禅之事,感觉似乎汉武帝一生什么正经事都没干过。
本文作者:小糸说历史(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