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与皇帝叫板的北宋大臣野史趣闻
中国历史上,朝代更迭频频发生,少则数十年,多则数百年,一个朝代就要被另一个朝代所替代。在历次政权转移过程中,几乎很少有和平的方式,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伴随着战争和暴力。不过,就在暴力与血腥的政权交接“惯例”之中,有一个朝代倒表现的颇有儒家的“仁人”之气,那就是宋朝。
当后周的殿前都点检赵匡胤被下属披上龙袍称帝时,后周朝廷并没有强烈反击,而是一眼看到大势已定,便平静的接受眼前的局面,本来应该充满血雨腥风的政权保卫战,就在悄无声息之中平静转移。在这场大变故之中,赵匡胤的政治眼光以及对局势的判断,当然是主要的,但是,这场兵变建宋的戏码里的极为重要的策划者,赵匡胤的心腹赵普,则是居功厥伟伟。

赵普受到赵匡胤的重视,应该是始于滁州除盗的时候。当时后周的殿前都虞候赵匡胤在滁州治理当地的治安,滁州因为战乱,到处都是盗贼,赵匡胤用强力逮捕了一百多人的盗贼,用中国传统的刑罚思想“乱世用重典”的方式,准备将这一百多人统统斩杀,杀鸡儆猴,给那些胆敢再犯的百姓看他的狠辣手段。
赵普看到赵匡胤的做法,认为杀头并不能解决问题,也并不妥当,他怀疑其中有些人根本就是无辜的,只是被逼参与。便请求赵匡胤让他对此案件进行详细的审问。赵匡胤便同意了赵普的建议。赵普随即进行审理,这一审理,不得了,其中十分之七八都是被裹挟进去的无辜百姓。经过赵普的审理,大部分都被释放,赵匡胤看在眼里,觉得赵普能力和见识颇不一般。
如果说审理盗贼让赵普的政治能力,得到赵匡胤的承认,认为此人才很难得,这时,又发生了一件事,则让赵匡胤直接将赵普纳入心腹的行列。当时,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也是禁军指挥官之一,奉朝廷的命令来到滁州助阵,因为身体染上疾病,不能起床,而赵匡胤自己又因为淮南的军务紧急,必须出征,无法照顾。赵普则主动自告奋勇的以本家后辈,来代替赵匡胤侍奉其父亲的病。赵普朝夕照顾,如同照顾自己父亲一般,让赵弘殷非常感动,觉得赵普宛如自己亲身儿子。后来回到汴京后,赵普出入赵弘殷的府宅,也俨然以家人自居。
赵匡胤的母亲看到赵普,做事老成持重,也常常慰劳赵普,请求赵普,多多帮助自己的儿子,同时又叮嘱自己的二儿子赵匡义,要他多向赵普学习。此时的赵普与赵匡胤一家,已经不是简单的官场同僚的关系,而是非常亲密的家臣关系了。

显德七年正月初三,赵匡胤率领大军北上,当晚到达陈桥驿,慕容延钊的先锋已经渡过黄河,此时,突然“军士聚于驿门,俄而列校毕集”,要求“先策点检为天子”,赵匡胤的心腹李处耘随即向赵匡胤的二弟赵匡义报告情况,赵匡义、李处耘与兵变与赵匡胤的心腹王彦昇、马仁瑀、李汉超以及最重要的兵变预谋者——赵普等商定,大军于次日返回首都夺取政权,同时严厉禁止士兵在兵变后抢劫,以稳定民心。
要知道,五代以来,所有的兵变,都伴随着大规模的士兵抢劫百姓的事件发生。赵普当时已经三十七岁,他比赵匡胤都长四岁,而赵匡义才不过二十二岁,在整个政变过程中,都是先由赵普与赵匡义拟出计划,然后“入白太祖”,赵匡胤听后认为计划合理,马上部署执行。所以,在这场政变中,真正的决策者其实不过赵匡胤、赵普、赵匡义三人而已。这也显示出,赵普已经成为赵匡胤政治上的左膀右臂,极为重要的心腹人员了。

赵匡胤称帝后,赵普因夺权过程中,功劳很大,被赵匡胤授予谏议大夫,既而改任枢密院直学士,虽然品级并没有多少变化,但是实际权力却有变化,因为枢密院直学士可以参与军机事务。
赵匡胤亲征山西长治的李筠时,赵普不愿意留守京师,请求随太祖亲征。赵匡胤调侃他,文弱书生,是否能够披甲,但是,赵普坚决要求跟随大军出征。李筠的叛乱平息后,赵普有功,被授予兵部侍郎,枢密副使,接着又升任枢密使。这是军机事务最重要的官员,赵普很聪明的利用这次赵匡胤的亲征,在自己政治资历上添了一笔重要资产。
乾德二年,赵匡胤罢免三相,赵普被任命为门下省门下侍郎、平章事,兼任集贤殿大学士,这实际是宰相的职位。尤其在赵匡胤雪夜访赵普,请赵普筹划统一中国的计策,这时的赵普,不仅权力已经非常大,而且,赵匡胤对他的信任也达到了最高程度,君臣之间几乎不存任何怀疑。

但是,随着赵普做了宰相十来年,位高权重,宠遇日隆,内心的政治野心也开始浮现,专权日甚。赵匡胤开始觉察,便提拔窦仪担任参知政事,也是副宰相来制约赵普。可是窦仪始终被赵普排斥,而且不久死去。赵匡胤感叹:“天何夺我窦仪之速!”。
此时,又有大臣开始在赵匡胤面前告发赵普私自运输朝廷专用的秦陇巨木,到汴梁贩卖图利。翰林学士卢多逊也在赵匡胤面前告发赵普扩建私宅,侵占皇家菜园,还因为建房子与百姓争利。而关于赵普纵容下属受贿营私,甚至伪造派官令等等事件,让赵匡胤越来越对赵普产生疑虑。
最让赵匡胤不能容忍的,赵普竟然在宰相的办公室设立一个大瓦壶,凡是上奏给朝廷的周折,只要不合他的想法,统统丢弃在其中,隔几日,便捆扎一堆然后投入火炉。这等于在隔绝皇帝与官员的之间的联系,赵匡胤如果在赵普贪财腐化上还能够容忍,那么此事,则绝对不能置之不顾了。开宝六年,赵普终于被罢免宰相,贬斥为河阳三城节度使。
三年后,赵匡胤病死,皇位并未由儿子继承,反倒让弟弟赵光义接任,虽然满朝文武没有公开的反对,但是内心对赵匡义的继位还是充满了疑虑。
赵匡义也知道自己的行为并不符合传统的继承制度,为了堵上朝臣的嘴,同时也为了阻止潜在的竞争者,赵匡义急需找一个接任帝位的合理说法。此时,赵普站了出来。他向满朝文武公开了“金匮之盟”的内容,强力为赵匡义的行为背书。而赵普也因为此事有功,随后被赵匡义任命为宰相。在政治上的投机,让赵普又一次成为政坛权贵。

曾经在赵匡胤面前告发他的卢多逊,随后被赵普陷害,牵连于赵廷美的案件当中,接着贬斥到海南岛,最后死在当地,赵廷美也抑郁而死。一场政治斗争,不仅使得是非不分,而且骨肉刻忌,赵普在其中运筹帷幄,独享富贵。
赵普曾经大谈“半部论语治天下”,但是,《论语》所谓:“惟孝,友于兄弟”,看看赵普所作所为,显然不属于“半部”之内,但是,那“半部”究竟是什么,倒是让人好奇。
也许,这正是一些政客的嘴脸,因为,他们能够从“无字处读出大学问”。
本文作者:煮酒君(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