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哪位皇帝使得北宋滑向灭亡的深渊?野史趣闻

2018-11-03 19:01:38

从艺术的角度来说,宋徽宗赵佶酷爱诗书字画,其艺术造诣甚至一度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其自创的瘦金体瘦挺爽利、独树一帜,诗画的地位在当时更是中国历史上最高的位置。他可谓是一个十足的艺术家,他的艺术主张中强调形神并举,提倡诗、书、画、印结合,他还是工笔画的创始人,花鸟、山水、人物、楼阁,无所不画,这便是卓然大家的共同点。

但从皇帝的角度说,徽宗可谓是十分的屈辱。《书史会要》中曾对其有这样的评价:李后主王亡国,最为可怜,宋徽宗其后身也。这个章惇口中“端王轻佻,不可君天下”的艺术家宋徽宗其生平究竟发生了什么,又是因着哪些将北宋推向了覆灭?

“艺术痴迷·辗转继位”

据说在他降生之前,其父神宗曾到秘书省观看收藏的南唐后主李煜的画像,“见其人物俨雅,再三叹讶”,随后就生下了徽宗。“生时梦李主来谒,所以文采风流,过李主百倍”。这种李煜托生的传说固然不足为信,但在赵佶身上,的确有李煜的影子。

徽宗赵佶于公元1082年11月10日,出生于北宋都城东京(今开封)。他自幼养尊处优,逐渐养成了轻佻浪荡的性格。赵佶自幼爱好笔墨、丹青、骑马、射箭、蹴鞠,对奇花异石、飞禽走兽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在书法绘画方面,更是表现出非凡的天赋。

18岁那年(即元符三年)正月,时值24岁的宋哲宗病死,宰相章惇主张依礼、律,当立哲宗同母弟简王赵似,否则当立长弟申王赵佖,但向太后(神宗皇后)以自己无子,神宗诸子皆庶子,排除患有目疾的赵佖后,主张立哲宗次弟端王赵佶。

当时,章惇就明确指出赵佶“轻佻不可以君天下”,但没想到的是向太后以宋神宗语驳斥章惇:“先帝尝言:端王有福寿,且仁孝,当立。”最终向太后在曾布、蔡卞、许将等执政的支持下,立赵佶为帝,是为宋徽宗。

“腐朽统治·蔡京投机”

赵佶即位次年,向太后去世,改年号“建中靖国”,这是赵佶统治政权开始。之所以使用还有“本中和而立政”,“昭示朕志,永绥斯民”意义的“建中靖国”年号,是因当时守旧派与变法派的斗争日趋激化,官员认为元祐、绍圣均有失误,应该消除偏见,调和矛盾。

19岁这年(即靖国元年)十一月,邓洵武首创徽宗应绍述神宗之说,攻击左相韩忠彦并推荐蔡京为相,得到执政温益的支持,为徽宗所采纳,首先于同月末决定改第二年为崇宁元年,明确宣示放弃调和政策,改为崇法熙宁变法。 

当时的蔡京是个十足的政治投机者,曾拥护王安石变法,后又附和司马光积极推翻新法,绍圣初又积极附和新法,徽宗即位后受守旧派攻击而被夺职提举宫观闲居杭州,结交童贯,他以擅长书法逐渐受徽宗赏识,邓洵武、温益知道徽宗必将重用蔡京,在进呈绍述新法意见时都力荐蔡京,认为徽宗“必欲继志述事,非用蔡京不可”。

20岁这年(崇宁元年)五月,左相韩忠彦首先被贬任知府,蔡京升任执政。随后右相曾布也被贬任知州,蔡京升任右相,不久又升为左相,独相达三年之久。其后虽曾二次罢相,但又复相或以太师控制朝政,位在首相之上。

“宋江举事·方腊起义”

徽宗末年,致仕已多年的蔡京还以太师领三省事掌握朝政。徽宗时期始终是蔡京及其党羽的天下,他们打着绍述神宗改革的旗号,作为排斥异己打击反对者的幌子。蔡京等打着绍述新法的旗号,无恶不作,贿赂公行,卖官鬻爵,巧立名目,增税加赋,搜刮民财。

37岁这年(即宣和元年)宋江起义于河北路,同年十二月已发展为有一定规模的农民起义军,被称为“河北剧贼”,北宋朝廷曾下诏进行招降。但宋江未受招安,而是于次年转战南下京东路,被称为“京东贼”,活动于青、济、郓、濮诸州境内。

这时方腊起义,发展迅猛,亳州知州、前执政侯蒙上书称:“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其后宋江移军南下,沂州知州蒋圆假作同意起义军借道而袭击,起义军遭受较大损失后,“北走龟蒙间”。

“方腊覆灭·金兵南下”

39岁这年(即宣和三年)初,宋江起义军南下淮阳军,朝廷派官军追击,起义军继续南下,进入淮南路楚州地区,又被称为“淮南盗”。起义军转而北上,途经沭阳时,遭到县尉王师心邀击,略有损失。二月,在海州为知州张叔夜“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

是年(即宣和三年)经过北宋官军不懈努力,四月中旬,方腊放弃青溪,退回西部山区帮源洞,帮源洞在东西两路官军的夹击下,激战数日后起义军战败,二十六日,方腊为官军小军官韩世忠所俘,起义失败。后方腊被俘后被解往首都开封,于八月下旬被杀。

42岁这年(即宣和六年),当时的主将宗翰、宗望都反对割山西地与宋,金太宗还说:“是违先帝之命也,其速与之。”两年后(即靖康元年)八月,金太宗再次命东、西两路军大举南下,宋兵部尚书孙傅把希望放在士兵郭京身上。

荒诞的一幕上演了,郭京谎称身怀佛道二教之法术,妄以道门“六甲法”以及佛教“毗沙门天王法”破敌。但神兵大败,金兵分四路乘机攻入城内,金军攻占了汴京。宋钦宗遣使臣何到金营请和,宗翰、宗望二帅不允。

“靖康之耻·被掳北上”

44岁这年(靖康元年)闰十一月底,金兵再次南下。十二月十五日,东京之战失利,金军攻破汴京,金帝废徽宗与子钦宗赵桓为庶人。次年三月底, 金帝将徽、钦二帝,连同后妃、宗室,百官数千人,以及教坊乐工、技艺工匠、法驾、仪仗、冠服。

连同礼器、天文仪器、珍宝玩物、皇家藏书、天下州府地图等押送北方,汴京中公私积蓄被掳掠一空,北宋灭亡。因此事发生在靖康年间,史称“靖康之变”。 据说,宋徽宗听到财宝等被掳掠毫不在乎,等听到皇家藏书也被抢去,才仰天长叹几声。

宋徽宗在被押送的途中,受尽了凌辱。先是爱妃王婉容等被金将强行索去。接着,到金国都城后,被命令与赵桓一起穿着丧服,去谒见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庙宇,意为金帝向太祖献俘。尔后,宋徽宗被金帝辱封为昏德公,关押于韩州,后又被迁到五国城囚禁。

“受尽屈辱·魂归故土”

囚禁期间,宋徽宗受尽精神折磨,写下了许多悔恨、哀怨、凄凉的诗句,如:“彻夜西风撼破扉,萧条孤馆一灯微。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山南无雁飞。”

45岁这年(即靖康二年)七月,他派臣子曹勋从金偷偷逃到南宋,行前交给他一件写有“你快来援救父母”的背心。群臣看到悲泣不已,他哭着叮咛曹勋,切记要转告康王赵构“不要忘了我北行的痛苦”,“让皇上(高宗)深知我思念故国而哀痛泪下的情景”。

三年后(即金天会八年)七月,金朝又将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迁到五国城(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城北旧古城)软禁。到达五国城时,随行男女仅140余人。流放期间宋徽宗仍雅好写诗,读唐代李泌传,感触颇深。

54岁那年(即金天会十三年)四月甲子日,被囚禁了九年的宋徽宗终因不堪精神折磨而死于五国城,后金熙宗将他葬于河南广宁(今洛阳)。正如元朝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脱脱所言: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正所谓,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本文作者:旧照回忆录(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