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分钟读懂《哈佛中国史·唐朝》野史趣闻

2018-11-03 17:02:11

今天介绍的这本书叫做《哈佛中国史·唐朝》。本书讲述了唐朝为什么能结束四百年的分裂,重新建立一个具有世界性的统一王朝?这个世界性的王朝,为什么又在极盛之后迅速衰落?

本书作者陆威仪毕业于芝加哥大学。美国著名中国古代史专家,斯坦福大学李国鼎中华文化讲座教授。他的研究关注中国文明的不同方面,尤其擅长从政治和社会层面考察中国问题。

接下来,我们来看本书的重点内容:唐朝为什么能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帝国?以及在文化和思想上,唐朝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又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遗产?

唐朝为什么能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帝国?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我们先要从“大运河”说起。

大运河的主体是隋炀帝耗巨资打造的,从某个方面来说,这是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尽管隋朝灭亡了,但大运河的出现几乎可以说是颠覆了中国内部的地理格局。古代的运输技术是十分有限的,尤其是陆上运输,只能借助牛和马,运输力非常低,而运输成本非常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商业规模也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但是有了京杭大运河就不一样了,当时的几个主要的政治,成都平原、江南、华北平原、关中平原基本都可以用水路连到一起。和陆路运输相比,水路运输不仅运载量大得多,而且也相对通畅得多。这样一来,整个国家内部的商业,尤其是南北之间的商业活力就大幅度的提升。

中国内部南北之间的商业联系加强之后,又刺激了,东南海上贸易和西北陆上贸易之间的联系。这样,一个以中国为中心之一的世界商业网络就建立了起来。而随着商业传播的路线,文化、宗教等方面也开始频繁的交往。

但是,商业想要兴起光有交通环境的改善还不够,必须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秩序。在强敌环伺的情况下,想要保持自己的影响力,就必须拥有强大的国家实力,不然就会沦为被影响的国家。在经济方面,除了我们之前说的商业繁荣以外,农业也因为“均田制”的推广,得到了非常稳定的发展。军事方面,也因为强大的经济支持,和“府兵制”的良好制度,而能长时间保持对外扩张的能力。在文化上,唐朝则拥有强大的文化输出和兼容并包的特性。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佛教,中国的佛教发展在唐朝又出现一次高峰,玄奘法师从印度取回的佛经,进过翻译和再造,深深的印象了周边的地区。

在文化和思想上,唐朝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又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遗产?

唐诗是在唐朝文化方面最辉煌的遗产,而在思想上,最重要的遗产就是禅宗。

我们先来说唐诗,唐诗的兴起和唐朝的科举制有很大的关系。我们通常熟悉的科举制,是明朝和清朝的模式,也就是只有八股进士一科,但是唐朝的科举制,包括秀才、明经、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科。在五十多科中,最重要的就是“明经”和“进士”两科。简单来说,“明经”就是考察对古代经典,尤其是儒家经典的掌握程度,差不多就是读书和背诵。而进士则重点考,策论、诗赋文章。

当时三十岁考中“明经”算是晚的,而五十岁能考上进士,就是高水平的人才了。因此,在这两科中,“进士”又比“明经”被重视。既然,“进士”主考文章、诗赋,自然就能促进文学领域的发展,这是促进唐朝诗歌高度辉煌的原因之一。

再来看禅宗。禅宗是中国佛教思想的宗派之一,主要形成时间就是唐朝,为什么禅宗非常重要,因为禅宗真正完成了佛教中国化的路径。

虽然在当时,佛教繁盛无比,但这里却有一个问题,就是佛教的思想来源于印度,在很一定程度上和中国的文化、思想、环境格格不入,甚至有冲突,尤其是和儒家思想。所以,所以当时很多人都反佛,最著名的就是韩愈。而禅宗就是,这种思想冲突的产物。禅宗和其他佛教宗派一样就讲觉悟,这是佛教的底线。但是在方法上,和其他宗派大不一样。

正因为禅宗讲的是顿悟,所以禅宗反对一门心思的打坐念经,甚至反对净土和佛像,生活就是参禅,就是觉悟,就是成佛,这就是禅宗的基本内容。

禅宗的出现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实际上是佛教终于完成了“中国化”的历程。所以,我们看到,中国佛教有所谓的“十三宗”,其中很多都衰落了。而禅宗作为中国佛教最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从唐朝一直兴盛到今天。

好了,今天这本书就讲到这里,我们下本书再会。

本文作者:阿穆教你假装读书多(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