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做皇帝后,想出一个“馊主意”,差点毁掉唐朝野史趣闻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在位期间创造“贞观之治”,开创了唐朝繁荣昌盛的局面。不过李世民在即位后不久,曾想出一个“馊主意”,如果按照他的想法实行的话,唐朝将被他亲手毁掉!那么李世民想出的是什么昏招,这到底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事情还得从贞观元年七月说起,刚刚继承皇位不久的李世民,一心想把国家治理好,于是他向宰相萧瑀询问享国长久之策。萧瑀的身份十分特殊,他不仅官拜宰相,而且是隋炀帝的小舅子,还是李世民的表姑父。对此萧瑀是这么回答的:

“臣观前代国祚所以长久者,莫若封诸侯以为盘石之固。秦并六国,罢侯置守,二代而亡;汉有天下,郡国参建,亦得年余四百。魏、晋废之,不能永久。封建之法,实可遵行。”
简而言之,萧瑀是劝李世民复古西周,实行分封制。没想到萧瑀的回答,深得李世民的心思,“太宗然之,始议封建”。所谓分封制,就是天子将土地分赏皇室子弟和功臣,诸侯们在其封国内享有世袭的统治权。西周就采取的这种制度,秦始皇统一后,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也曾分封诸子,结果导致后来的“七国之乱”。过往的历史已经证明分封制将不利于王朝的统治,甚至可能导致分裂,但李世民却对分封制“情有独钟”。当李世民刚提出分封的主张后,就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以魏征、李百药为首。李世民因此不得不暂停分封行动。但并没有放弃分封的想法。
贞观五年,唐朝北定突厥,国内连年丰收,形势一片大好,李世民下诏进行分封。他在诏书中是这么说的,“皇亲宗室及勋贤之臣,德行可称,忠节显著者,宜令作镇藩部,宣条牧民。贻厥子孙,嗣守其政,非有大故,无或黜免。”也就是说,除了皇亲宗室外,功臣也被列入分封的范围内。

不过这次依然没有能够实现,但李世民并没有死心,到贞观十一年六月,他直接下诏分封诸王功臣,以李元景为首的十一位亲王、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十四位功臣,被封为刺史,“子孙代代承袭”。李世民还在诏书中说,“今刺史者,古之诸侯也”。但没想到这次李世民又遭打了于志宁、马周等人的反对。
李世民被迫取消册封亲王为世袭刺史,不过没有停止册封功臣,但出于他意料的是,功臣们居然集体上书反对!侯君集、长孙无忌等人纷纷上书,表示“不愿册封”。在功臣们看来,把他们放到外地做刺史,与贬官流放没什么差别,而且“后世必婴其祸”。至此李世民才不得不彻底放弃分封计划,“公等乃复发言怨望,朕岂强公以茅土耶!”
李世民是个理想的“复古主义者”,但分封制已经不适合现实的需要,应该说放弃分封是正确的,避免了唐朝陷入分裂与战乱的局面。
参考资料:1.《旧唐书》;2.《新唐书》;3.《资治通鉴》;4.《唐大诏令集》
---------------------------
品读千年变革,感悟人生冷暖,更多精彩,请关注【纵横五千年】
微信公众号:纵横五千年
本文作者:纵横五千年(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