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义府在唐太宗面前作诗,被唐太宗批评,此后却能青云直上野史趣闻

文/冯玄一
唐朝时期流行写诗,上至皇帝,下至贩夫走卒,都有能作诗的。于是,关于诗歌的逸闻趣事就特别多。今天和大家分享两则发生在贞观年间的故事。
01
唐太宗召见李义府的时候,以鸟为题令其作诗。李义府当场提笔写了一首,末尾一句为“上林多许树,不借一枝栖”。太宗看了,说道:“吾将全树借汝,岂惟一枝。”说完,在场的人都哈哈大笑。

太宗此言,也许只是一时间的玩笑话,但却一语成谶,从此李义府真的就青云直上,历任门下典仪、监察御史、太子舍人、中书舍人。到了唐高宗时,因善于迎合,建议废王皇后而立武则天,成为武则天的心腹。借着武则天这棵大树,李义府一直当到了宰相。
02
贞观年间,皇宫里的太医院需要一味叫杜若的药,朝廷的度支郎下令让坊州进贡。度支郎为什么会让坊州进贡呢?原来,南朝时期的大诗人谢眺曾有诗曰:“芳洲多杜若”,度支郎由此断定,芳州出产杜若。

命令送达后,地方官哭笑不得。因为坊州不产杜若。州判官据实回复说:“坊州不出杜若,应由读谢眺诗误。郎官作如此判事,岂不畏二十八宿向下笑人?”
这件小事情传到唐太宗耳朵里的时候,他也觉得很好笑,怎么会有如此糊涂的度支郎呢?明显就是业务不熟。于是,他下令,免去度支郎官职,提拔那个敢于指出错误的判官为雍州司法。
通过这个小故事,我们可以知道一些历史信息:上级的指示来了,并非是直接就到下级,中间还有一个中转部门,这个中专部门根据下级的职责分工和具体情况对指示进行批示,下级根据批示进行办理。

在这个环节中,如果中专部门出现一个像故事中的度支郎那样不懂业务、混乱批示的人,那对下级的执行简直就是灾难性的后果。这个小故事中的判官还好,敢于一针见血指出错误。但很多时候,这样的例子是不多见的。下级服从上级,很少有官吏敢于明确地指出上级的错误。于是,当下级接到了错误的批示,很多官员就会选择敷衍,到了实在敷衍不下去的时候,便强行执行。最终受害的是谁呢?当然是老百姓。
唐太宗是睿智的,当他听到这则令人发笑的事情后,立即免掉那个度支郎的官,原因就在于此。
本文作者:历史控(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