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辨忠奸的“八贤王”是谁的化身野史趣闻

2018-11-03 16:04:01

在杨家将故事中,每当杨门老小与奸臣冲突激烈,而昏庸的皇帝又偏袒奸臣时,总有一位“八贤王”挺身而出,仗义执言,为正义站台。演义故事当然可以虚构,但虚构总会有现实的影子,那么这个八贤王到底是以谁为“范本”的呢?

按照名讳“赵德芳”查阅《宋史》,八贤王赵德芳必是秦王德芳无疑。但是秦王德芳是宋太祖赵匡胤第四子,病死于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卒年23岁,此时杨家将中的老令公杨业尚活在世上,杨延昭才24岁,还没有担任边关统帅,因此这个秦王赵德芳肯定和《潘杨讼》,《寇准背靴》,《辕门斩子》等故事扯上关系。

也有人认为这位八贤王应当是宋太祖第二子德昭。宋太祖共有四子,长子德秀、三字德林早夭。宋太祖病亡,按照父位子承,长幼有序的方式,应该由德昭继位。但是赵匡胤弟弟赵光义经过“烛光斧影”登上皇帝宝座,其侄儿德昭后来自刎死亡,被赵光义追封为魏王。人们同情这位死去的皇子,所以让他手执打皇金鞭,可以上打昏君,下鞭奸臣,以出愤懑之气。

但是根据正史记载,赵德芳先后被追封为“岐王”,后改“楚王”,徽宗时改封“秦王”。赵德昭死后被追封“魏王”,后改封“燕王”,这八贤王对不上号啊!

因此,也有人认为八贤王之名是指宋太宗第八子,名元俨,宋人笔记《谐史》中称他聪明有气概,名声远播。元明杂剧中将他称作八王,但这位八王是宋太宗的亲儿子,而且生平事迹也与“八贤王”相去甚远。

最可靠的说法大概要算以下这种。“八贤王”完全是后世虚构,之所以造出这样一个人物,一方面是戏剧家出于剧情需要,二来则是为了平衡善恶力量,三来体现了民间对赵德昭、赵德芳的同情。这在《贺后骂殿》中有所反映:贺后因夫死情不明,命赵德昭上殿质问,反遭赵光义痛斥,德昭撞柱而死。贺后携子德芳上殿,历数赵匡胤功绩,痛骂赵光义不仁。赵光义向嫂嫂谢罪,赐其尚方宝剑,封入养老宫,加封赵德芳为“八贤王”。这大概就是八贤王名号的由来。

本文作者:读到好书(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