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四大名臣之一:他用身体力行,拒绝平庸一生,终于成为人上人野史趣闻

2018-11-03 08:39:15

一提起曾国藩,大家应该都不会陌生,哪怕对他的人生事迹不了解,但也总会在各种平台上看过关于曾国藩的文章,比如:曾国藩的人生哲学、曾国藩修身十法、'千年完人'曾国藩……就连我们的毛爷爷都说:“愚者近人,独服曾文正。”曾国藩的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身体力行告诉你,平庸的人该如何成就理想

曾国藩之所以在今天仍广受追捧,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在于他的庸人楷模形象,一个资质平庸之人靠自己的自律与苦熬最终取得了超出庸人的成就。曾国藩给平凡的我们指了一条明路,他身体力行的告诉你,平庸的人该如何成就理想。

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说曾国藩小时候在家里背书,小偷在梁上听。小偷都会背了,曾国藩还没背下来,结果小偷走到曾国藩面前流利的背了一遍,扬长而去,曾国藩受到小偷的羞辱,更加发奋,但还是改不了笨的基因。曾国藩小时候确实不属于那种才气纵横的人, 23岁时才考取秀才,而且前后考了七次。要知道,晚清的著名人物中秀才普遍都很早。比如说比曾国藩小一岁的左宗棠,14岁就中了秀才,而且是全县第一名。而曾国藩考了七次才中,还是全县倒数第二名。所以左宗棠一生都瞧不上曾国藩,认为曾国藩太笨!

虽然23岁中了秀才,但接下来两次会试不第,直到28岁才举贡生,以一介布衣寒士,跻身于翰林院从而拿到了传统社会的敲门砖。曾国藩真正在政坛上平步青云其实是从30岁开始的,30岁之后飞黄腾达虽然有贵人相助的功劳,但更多的是他不断地自我提升以及严格自律,在糟糕的境遇面前没有放弃得来的。

晚清“第一名臣”

进入京师后,曾国藩并未如常人一样沾沾自喜,而是在内心深处充满着君子之志的伟大抱负。他认为,志向高远对个人来讲至关重要。而自身修养同内圣外王的心灵终极,尚有很大差距,于是将“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作为座右铭,时时以“君子当以不知尧舜周公为忧,当以德不修、学不讲为忧”。

考中进士是曾国藩政治生涯的起点,同时也是他新生活的开端。他甚至将自己的名号都改换门庭。曾国藩本名曾子城,到京城后,首先改号涤生,取荡涤旧事,告别昨天之意。后得益于名师劝导,改名国藩,以示做国之藩篱,成为朝廷栋梁。正是凭着这股韧劲和恒心,曾国藩造就了自己的成功人生,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一生贯彻“志要立得住,还要行得通”的行事原则

曾国藩虽然以捍卫传统的道统作为自己的终生职业,但他同时也是一个博学的人。他没有走入腐儒一途,养成了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的本领,以适应时代的需要。这就是他平生经常讲的——志要立得住,还要行得通。纵观他的一生,让我们明白三个道理,那便是:

  1. 做一个成功的人:大多数不是天才,都是平凡人,都是通过自己不断努力,不断总结教训,一步步成长出来的。
  2. 善于总结:中国文化五千年,总结反醒文化是一直延续的,人往往总结别人很容易但看清自己问题很难,要做到改变自己就更难了。
  3. 拥有强大的内心:像曾国藩这样伟大的人,绝对是一个内心极其强大的人,只有内心强大才能不会被击倒,这种强大不在外表,而在行动和毅力、坚持上。

所以困难、问题、挫折、打击不重要,而重要的是要有善于总结、改变自己的决心和无数次跌倒还勇往直前的气魄。


文章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小编,违规必究!

养老范儿:专注高品质文娱养老,要美|要玩|要伴!

本文作者:养老范儿(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