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牢之:打赢了淝水之战的悲剧将领野史趣闻
他是著名将领,他带领的军队打赢了一场改变历史的战争,他本该名垂千史,但因为自己的反复,最终身败名裂,未能善终,这位就是淝水之战的重要参与者,北府兵的主要将领刘牢之。
《晋书》记载,刘牢之是彭城人。彭城就是现在的徐州,不仅是著名的战场,也是出牛人的地方,刘邦项羽即是。他的家族可以说流淌着战斗民族的血液,曾祖是个神射手,替司马炎守着北边疆域,父亲也很能干,做到了征虏将军。刘牢之脸皮呈紫赤色,须目惊人(孙权紫髯碧眼),天生一副异像,怀疑他不是纯种汉人。当时,北方苻坚势力正盛,随时都可能发动南征。鉴于此,谢玄到广陵之后,大量招募当地强人入军。刘牢之同志来了,还有一帮猛人也来了。于是谢玄就让刘牢之做了参军,给他配了精锐部队,让他当前锋。于是,这支军队就被称为“北府兵”。
北府兵究竟有多牛?这还得从兵员组成说起。话说永嘉之乱后,北方到处都在打仗,五胡与汉族你打我,我打你,已经打到见人就杀的程度。北方呆不下去了,大家就都想着往南走,过淮河,再过长江,有权有势的跑到江东最繁华的平原地区,没权能跑的跑到广东福建才停住,他们就是现在的客家人。没权没钱又跑不动的,过了淮河就停了,大量聚集在京口地区。当时京口难民有多少呢?据史料记载,京口所在的南徐州所属包括徐、兖、冀、青、幽、并、扬七州郡邑,侨寓人口计二十二万之多,超过当地居民二万余。这么多身负血海深仇的人住在这里,管理也是一大问题。因此朝廷往往起用同样来自北方的流民的首领来进行管理。而刘牢之就是其中的一个首领。
当年的猛人王猛临终劝苻坚不要南征,这哥们儿只听话了8年,最后还是没忍住去了。第一站是襄阳,打了一年城破,抓了个俘虏叫朱序,这哥们后面会有大用场。第二站是寿阳,苻坚派他的弟弟苻融及勇将张蚝去攻,也赢了。当时苻坚以为胜利在望,舍弃大军,帅轻骑八千急速赶往寿阳前线,而且严密封锁消息。但是就在寿阳,他得到了2万部将在淮水被刘牢之斩杀的消息。太顺的人总是不好接受挫折,以至于看到对面八公山上的草木还以为是晋军呢。
淝水之战(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二天是决战的日子,过程小学生都能说下来,就是稍微退了一下,阵后有人散了两句谣言就兵败山倒,风声鹤唳。这一仗彻底打掉了前秦军的气势,成为刘牢之成名道路上的标志性功绩。淝水战后,刘牢之因救被慕容垂功绩的苻丕而失败,但是后面又因为平了内部各种叛乱而复职。不过好景不长,又因为没有去救高平太守徐含远而被免职
当时门阀制度严密,如果没有好的出身最好去找一个,找不到就去挣一个。淝水之战让刘牢之傍上了谢安,挣得了功名。但是谢安死后他又势单力薄了,必须找到能改变他命运的人。
历史证明只要是牛人都会被人多看几眼。第一个改变他命运的人是王恭。这个人也很有意思,忍不住多说几句。 王恭是皇后的哥哥,也就是孝武帝的国舅。从小就很有名,大家都认为他日后必定是宰辅人选,他自己也常常这么认为的。开始当官的时候是著作郎,写写碑文什么的。这哥们一看这还行,起点太低,赶紧辞掉。后来辗转就坐到了中书令的位子上,谁让他是国舅么。孝武帝对这位国舅还不错,除了不停的升官外,还为他铲除异己。谢石就是因为醉酒了唱了下流行歌,王恭见了就骂他有失身份。司马道子因为跟信奉天师道的妇人坐在一起,也被王恭揪住不放。有皇帝罩着,所以他们只能隐忍。孝武帝不想受制于人,就把自己信任的国舅派出去,当了都督兖青冀幽并徐州晋陵诸军事、平北将军、兖青二州刺史、假节,镇京口。京口是北府兵的大本营,也是荆州下建康的必经之路。这样,王恭与刘牢之就有了交集。
这种交集,开始是上下级的关系,后面就成了依附关系了。 当时的刘牢之虽然是北府兵中的重要将领,但是真正的军权在王恭和殷仲堪手里。孝武帝死后,安帝即位,朝廷大权掌握在司马道子手里,他手底下有一批小弟,比如王国宝、庾楷之类。王恭很生气啊,就想去讨伐他们。但是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于是就联系了同样在上游掌握兵权的殷仲堪和桓玄。这两位很聪明,尤其殷仲堪,表面上答应了,实际上按兵不动。于是王恭大喜过望,于是起用刘牢之为府司马、南彭城内史、辅国将军,兼任晋陵太守。许是刘牢之的名气太大,当王恭的讨伐檄文传到建康后,司马道子害怕了,就把王国宝杀了(晁错的故事大家知道么?),王恭一看,目的达到了,就掉头回了京口。后来发现司马道子开始削弱地方势力了,又不高兴了,就再次联络殷仲堪和桓玄。于是大家推王恭为盟主,准备再次向建康进发。尝到了上次讨伐书的甜头,王恭又一次上书了,但是这一次朝廷来真的了。因为北府兵的厉害,所以朝廷并没有轻举妄动,他们决定采取拉拢刘牢之。
刘牢之是王恭起用的,而且把他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但是王恭这位士族气息太重,不能礼贤下士,只是把刘当做征战的工具而已,实际上对他不太上心,这让自认为很有才能的刘牢之心里很不爽。 司马元显看到这种情况,就派人跟他联络,许诺做掉王恭后,就让他坐上王恭的位置。刘牢之答应了。王恭怎么也想不到刘牢之会叛变,反而还很器重的给他配备了很多兵器,让他督帅颜延先去竹里。于是刘牢之杀掉了颜延,并派女婿和儿子进攻王恭。王恭打败,和弟弟赶紧出逃,但是没多久就被地方官抓住,不久被杀。刘牢之如愿以偿,顶替了王恭,成为上游大权在握的重臣。
这是第一次反复。
归顺朝廷之后,刘牢之就和桓玄对着干,有刘牢之守在京口,桓玄就没办法顺江而下。后来孙恩叛乱,刘牢之带兵去平。几番躲猫猫之后,刘牢之怒了,派出了北府兵另一位牛人刘裕攻打孙恩。在刘裕等几位将领的夹击下,乱平,刘牢之的官职和声望如日中天。朝廷一看,这位还真行,好吧,那你去打荆州的桓玄去吧。刘牢之出发了,但是心里开始打鼓,思想斗争很激烈。一方面知道桓玄很厉害,不好打,另一方面又怕打下来了朝廷也给不了什么好处,于是表现在行动上就是力不从心。桓玄洞悉了这些情况,就用鸟尽弓藏这套旧理论说服刘牢之,一下子打在了他的心坎上。刘牢之很高兴,就让儿子去见桓玄进行联络。两家合作之后,司马元显战败。
这是第二次反复。
投入了桓玄的怀抱的刘牢之,不久之后就尝到了卸磨杀驴的滋味,元显战败后,他被桓玄任命为征东将军、会稽太守。京口不让呆了,兵权也要卸下,怎么能咽下这口气?儿子静宣劝他攻击桓玄,刘牢之犹豫了,于是就开会,想听听将士们是什么意见,结果不听不知道,一听吓一跳。大家纷纷表示,事情不能一而再再而三,开始反王恭,后来反元显,现在又反桓玄,连立身之本都不要了。于是大家都散去了。刘牢之心灰意冷,最后自尽而亡,死后被桓玄斩首。
第三次反复终结。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我们看到,固然刘牢之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不过是士族之间争权夺利的工具,但是他往往反复也是不对的,最后失去了威信,连手下将士都看不过去了。东晋时期,地方政权和中央政权之间的征战和掣肘从王敦时候起就一直不断,直到后来桓玄攻入建康篡位登基,刘裕又击败桓玄,最后以宋代晋为止,内乱一直无法调和。表面上强大的地方实际上并没有足够的勇气真正挑战中央,而表面上懦弱的中央总能在关键时刻找来帮手。北府兵站在谁的一边,天平就倾向那一方。说到底,它只是利器而已,而刘牢之,就是这利器的代表,他自己本身并没有左右天平的主动权。这是他的悲哀,也是北府兵的悲哀。
本文作者:读史小堂(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