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版:唐朝短信(67)野史趣闻
“蒸豚搵蒜酱,炙鸭点椒盐。去骨鲜鱼鲙,兼皮熟肉脸”——这是《全唐诗》里的一首劝人向善的诗中的几句,全诗没啥说的,就这四句,应该是作者认为最好吃的几样肉食,分别是:蒸熟的猪肉蘸着蒜泥吃,烤鸭蘸椒盐吃,去骨鲜鱼做成生鱼片,带皮的猪头肉。
唐代饮茶是用“煎”的,就是煮茶。煎茶很讲究,按茶圣陆羽的说法要“三沸”:初沸时水上出现鱼目状的水泡,此时可以适量加盐调味;二沸时缘边出现涌泉如连珠状,此时盛出一瓢汤水待用,然后用竹筴搅动釜中的水,使其温度均匀,再取一小勺茶末投入水中搅动,使沸水出“汤花”,再把刚才舀出的水投入釜中减轻水的沸度,使汤花更多浮出。此时,茶水已煎好,必须赶快出炉分盏,到三沸就老了。
唐朝人喝茶的规矩,茶里要放盐、姜,还放苏椒和酪,有些地方甚至还添入桂皮。要按现在的标准,真不知道算茶还是算汤。
唐玄宗时有一个叫颜大娘的歌姬,善歌舞,“眼重睑深”,化上妆后“遂若横波”,即便是她的家人侍女,都没见过她不化妆的样子。后来她儿子死了,她痛哭不已,不断擦泪,泪水花了眼妆,丫鬟不知内情,吓得大叫:娘子的眼破了!
唐朝女人大多化妆,化妆品通常有铅粉、胭脂、黛墨之类。铅粉是用铅锡等矿物磨成粉末加上香料合制而成,胭脂是用西域产的一种红蓝花的野生植物制作,黛墨用来画眉。还有用来滋润皮肤的面脂和用来当唇膏的口脂,后者有红、黑、青、白多种颜色。唐朝流行过很多种妆容,如酒晕妆、桃花妆、飞霞状、慵来妆等等,有段时间还流行用黄色粉末涂面称“黄妆”。
公元762年,安史之乱之后的洛阳经历了一种难以置信的毁灭。从一个天下第一的国际化大都市,变成“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过百万人的城市中心,剩得一千户人都不到,空地长满荆棘,能听到豺狼的嗥叫声。幸存的人瑟缩在空荡荡的屋子里,连蔽体的衣服都没有,只能用纸遮羞。安史之乱平定后,藩镇争斗又起,洛阳稍有修复即被焚掠,直到”野无遗杆,寂无鸡犬之声“,满眼都是白骨和荒草,如同世界末日。
唐朝后期的皇帝过得很惨,生杀予夺大政方针除了出自宦官,就是出自藩镇强帅。自己虽为一国之主,但权力十分有限,约等于豪华监狱里的囚徒。唐代宗时宦官李辅国公然要求皇帝“大家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另一个宦官鱼朝恩因为未与朝事,竟然狂怒:“天下事有不由我者乎?!”唐后期多任皇帝人选都是宦官决定的,有两个皇帝直接被宦官杀死,还有两个间接被宦官害死,唐文宗和唐昭宗生前还被太监们虐待多年,生不如死。
唐朝前、中期宫廷政变频发,此后的皇帝对亲人包括儿子都心怀防备,传位搞得像地下工作,外臣都没机会参与,于是好多皇帝都是宦官定的。
唐僖宗乾符年间,有个姓李的官员请一个大户人家的几个儿子吃便饭。几兄弟每道菜上来后,都不动一筷,只是吃一点干鲜水果。饭后李某托人打听缘由,几兄弟回答说:“烧烤煎得不得方法。凡是以炭烧菜,必须先将炭火烧熟,这叫炼炭,炼过才可用来做饭。否则会有烟气。李使君的炭没有经过炼烧,因此做出来的菜难以下食。”
黄巢他们家历代做私盐买卖,属于体制外的富人。但他志向远大,一定要为建设国家贡献力量。他自幼爱读书,偶尔还写诗,是个文学青年。为了有更大的发展,他年年都参加科举考试,但也不知道是他学艺不精还是当时教育腐败太厉害而他没有后台,他考了很多年都没有考中。这接连不断的受挫终于让他仇恨社会,加入了一只反政府力量并很快成为后起之秀。社会给他的这种挫折究竟有多大,从后来他的举动就知道:他起义所过之处,凡抓住的秀才——也就是学业上的成功人士,他都给杀了。心灵扭曲啊!
本文作者:时拾史事(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