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帝国全球角逐背景看太平天国运动野史趣闻
《天国之秋》以一位外国人的视觉来写这场波澜壮阔太平天国运动,给读者提供一种客观真实的评价,当然书中更多提及外国势力的介入对太平天国和清朝统治的影响。作者裴士锋把太平天国事件放在全球视野下审视的。他坦言一开始他研究太平天国,其实是抱着打脸的娱乐心态来的,想要证明西方干涉对于平定太平天国事件影响极小,好好治治他那些自大狂的同胞。但是随着作者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发现,如果脱离了西方帝国全球角逐的背景,如果不把西方的干涉作为一个主要条件来考虑,我们现在所知的太平天国及晚晴的历史是完全不能成立的。
1860年洪秀全的胞弟洪仁玕受封干王,此时太平天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际。内部东王杨秀清因为权利争夺身首异处,翼王石达开负气带兵出走,外部江南江北大营包围天京,曾国藩更在安庆一带虎视眈眈。上任伊始,干王使出一招声东击西击溃江南江北大营,逆转战局。这一转变也让曾国藩由对抗太平天国中的支援角色变成主角,一个属于他的时代即将来临。
1861年美国内战的爆发迫使英国有所行动,从而间接影响了中国内战的战局。中国和美国是当时英国最大的两个经济市场,此时英国面临同时失去这两大市场的风险,英国得想办法恢复其中的一个秩序。英国深信保住清朝,阻止太平天国主宰中国,是弥补他们在美国严重损失的唯一办法。
与此同时,寄希望于传教士友人的洪仁玕,不同于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他非常鼓励与外国人交往,学习他们先进的地方。他希望从上海洋人那购买汽船,从而获得军事技术的优势,畅通无阻地巡逻长江。可洋人并不把这个信封上帝教的新兴势力视为自家兄弟,英国人更看中的是维持中国这个市场现有的稳定。
太平天国发起推翻清朝统治时,满清王朝已是强弩之末,而戈登及其常胜军阻止它遭退翻,进而阻挡了一个正常、有益的自然过程。众所周知,成功围剿天京的曾国藩后来成为清末力挽狂澜于既倾的中兴名臣。殊不知,恰恰是洋人的干预——戈登的洋枪队以及英国方面对清政府政策倾斜极为关键地帮助曾国藩赢得了这场战事,而倾其所能希望获得英国支持的太平天国总理洪仁玕却被毁灭,颇有点戏剧性。
本文作者:书籍推荐(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