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贵族的陈胜,为何要揭竿而起反秦呢?真相令人心酸野史趣闻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路上病死,其子胡亥继承帝位,胡亥也是个昏庸暴政的皇帝,在他的统治下,百姓的税赋更加沉重,刑法也愈加严苛,广大劳苦人民在生死线上垂死挣扎。俗话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在秦二世的残暴统治下就有人不满了,于是就说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人是谁呢?他就是本文的主人公:陈胜
相信很多人都会感到奇怪,陈胜不是佃农吗?怎么会是贵族呢?听我细细道来。
首先,在《史记·陈涉世家》中,司马迁就有明确记载,在大泽乡起义时,陈胜担任的是:“屯长”。屯长这个职位在经过确切的论证后得出结论,屯长是带兵五十人的的军吏。你可不要小看这屯长之位,在秦朝,对于官吏的任命是有严格的制度的,涉及到出身、爵位等等,哪怕是小小的里典(村里的队长)也是如此。
其次,在《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杂抄》中记载:徒卒不上宿,署君子、敦(屯)长、仆射不告,赀各一盾。可知屯长率领兵卒,地位比仆射还高,另外根据《商君书·境内篇》中:爵自二级以上至不更,命曰卒。也就是说,不被征发的才不是兵卒,是军吏,再根据《商君书·境内篇》:其战,屯长百将不得斩首,得三十三首以上,盈论,百将、屯长赐爵一级。大致意思就是,屯长、百将不得顾着自己斩首,必须要自己部下拿到三十三个人头才可以进爵一级,其目的也是为了鼓励军吏用脑子指挥部下作战,而不是自己厮杀。《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杂抄》中有一句:故大夫斩首者,迁(流放),因为大夫已经是指挥官的级别,自己上战场拼杀也说不过去。根据此上推断,屯长所对应的爵位是“大夫”。所以,陈胜的爵位最少也是“大夫”,军中担任屯长,按制度,作为“大夫”的陈胜应该不会被征发,但是偏偏在《史记·陈涉世家》的说法是:“皆次当行”。陈胜竟然被征发了。
这里就得说一说,適戍,也就是谪戍。《史记》和《汉书》所记载的律法中,谪戍是一种惩罚,在惩罚期限内,戍边者即使获得战功也不会有赏赐,只能减轻服刑期限。在翻看秦朝律法时,就会发现,秦朝的法定名称里只有“更戍”和“屯戍”,没有谪戍。秦朝的“更戍”有着义务的性质,年限一般是一年,也有记载说是两年,而且在更戍时间内同时要“服刑”,不止如此,这些人的口粮都需要家里面来偿还,。而屯戍是正常国家征召的屯卒,口粮由国家供应,并能够在戍所授官耕种。
只是在秦统一天下之前,多数战争都是短平快地掠夺战争,所以更戍的耗费也可以承担的起,但是,到了秦统一天下之后,士卒南征北战在一线,而且都是持久战,只好用更戍来进行防御和更深远的战略进攻。因为“谪戍”的大量使用,导致对原本法定服役的正卒之外的贱民的征发,这也是无奈之举,秦朝正卒都在前线南征北战,人手严重不足。只好使用“谪戍”的来填补士兵空缺,而“谪戍”的大规模施行本身就是对秦律的管理体系的破坏,这实际上就把不需要承担兵役的人也拖下了水,而且还是“侮辱性”的水。
也可以这么说,陈胜这个倒霉蛋,恰好赶上了,不是国家征召的“屯戍”,而是和贱民一样。我们可以想象,在秦朝的严格的体制内,陈胜好不容易才奋斗到“大夫”,正在幻想更美好的生活,梦还没醒,就破碎了,他的悲愤怨恨怎么会小,恰好逮到机会,反正横竖都是死,何不拼一把呢?这种心态也可能就是致使陈胜贪图享乐的原因吧。
作者:蔡肖山
参考文献:
1、《史记·陈涉世家》
2、《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杂抄》
3、《商君书·境内篇》
4、《云梦秦简》、《里耶秦简》和《岳麓秦简》
大家对于陈胜起义怎么看呢?欢迎评论区与我交流。
喜欢我的读者可以订阅、收藏、评论、转发、点赞哦,谢谢你们的支持。
请使用手机'扫一扫' x本文作者:小蔡说历史(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