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名将系列——于谦野史趣闻
大家不要误会,要说的这个于谦并不是郭德纲的于谦,而是明朝名将于谦。于谦,字廷益,出生于洪武三十一年,活了59岁。出生地为浙江杭州府钱塘县太平里(今杭州祠堂巷),祖父于文明洪武年间任工部主事,父亲于彦昭隐居家乡钱塘不仕。于谦少年时期即刻苦读书,志向高远,在永乐十九年,考取进士,踏上仕途。
于谦画像
于谦为官很是清廉,正统初年,明朝政治渐趋黑暗,官僚中分为邪正两派,发生斗争。当时皇帝英宗(朱祁镇)年幼荒嬉。正统七年以后,宦官王振专政,擅权纳贿,骄横日甚。于谦在行政上也遇到了阻挠。他每次进京奏事,总是不带任何礼品赠送权贵。有人劝他少带点著名土产,如线香、干菌、手帕丝绸等物,以便送些普通人情。于谦对阉党的滥作威福本来就是极其痛恨的,因此他笑着举起衣袖说:“带有清风!”并且还作了一首《入京诗》来讽刺这些劝他的人:“手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这首诗远近传诵,成为一时佳话。于谦被抄家的时候,家里也没有多余的钱财,只有正屋关锁得严严实实。打开来看,只有朱祁钰赐给的蟒袍、剑器。
于谦祠
于谦之所以称为中国古代名将之一,主要是因为他的京师保卫战。明朝皇帝朱祁镇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率领大明的20万精锐部队倾巢而出,却因仓促出战和轻敌,落入了蒙古瓦剌部落首领也先的圈套,被俘军中,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土木堡之战。蒙古人更是长驱直入,将要攻打北京城。
于谦故居
此刻的京城只是所剩无几的预备役和后勤部队,兵力严重不足,战斗力可想而知,更为重要的是,要守住京城,还缺少一样更为重要的东西:粮食。文官领将的于谦采取了“调南北两京、河南、山东的备操军等入京备战,所有受召军队士卒各自取粮,并运送至京城”的办法巧妙的缓解了战士、粮食、粮食运输安全三者的问题,可谓一石三鸟。
于谦墓
在瓦剌兵临城下时,于谦亲身披擐甲胄,主持大军,驻营德胜门外,分配防卫九门兵力并令下“凡守城将士,必英勇杀敌,战端一开,即为死战之时!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立斩!临阵,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敢违军令者,格杀勿论!”。更是带领战士,死战两月有余,逼退瓦剌退回塞外,取得了北京城保卫战的胜利。
影视作品中的于谦
于谦虽然为官清廉,终其一生都在为国为民做事,更是一代名将,挽救明朝于水火之中。但他的下场并不好,被在崇文门外,在这座他曾拼死保卫的城池前,执行了斩决。在明英宗被俘虏时,于谦请皇太后立郕王为皇帝(明代宗)。瓦剌攻打北京时,以明英宗为人质,要求于谦等“迎驾”,但被拒绝,这些都为以后埋下了祸根。明代宗死后,明英宗复辟,虽知于谦有功,但为师出有名,还是以谋逆罪处死了于谦。明宪宗时期,才得以昭雪。
教科书中的于谦
于谦乃国士,所做之事全为保住社稷。于少保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土木堡之变,朝野震荡,若非于少保一力支撑,中国历史上就是北明南明。讲操守,少保位极人臣,任人唯贤,不谋私利;不治产业,抄家之时家无余财。正是“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本文作者:娇羞羞的女王(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