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过博士,当过猪倌,终成汉朝第1位布衣丞相野史趣闻

2018-11-02 10:10:57

公孙弘,菑川人,初学《诗》、《书》。汉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二十一岁的公孙弘与同龄的贾谊一道被征为博士,却因才名远不及贾谊,公孙弘在官府也就是打打杂,后来因犯错去职回家。穷困的时候,公孙弘被迫当郡国猪倌到海边放猪,四十岁的时候开始学《春秋公羊传》,直到六十岁才被再次征召入朝为官。被重新起用后,公孙弘仕途依旧不顺,因出使匈奴的结果让汉武帝很不满意,于是又辞官回乡。

七十岁的时候,公孙弘第三次被征召入朝。历尽岁月打磨的公孙弘已经活成了人精,每次奏事,他都让别人先说,自己看武帝脸色见风使舵,因而被武帝赞赏信任。却也得罪了朝臣。直臣汲黯就被其坑过好多次,气的汲黯在朝堂上当众指责公孙弘多诈而无情实,说好的跟我一起上奏,可最后却变卦又反对当初商量好的奏议,是不忠诚的表现。结果被公孙弘一番宽容大度的言辞给圆了过去。

七十六岁时,公孙弘被封侯拜相,走上了人生巅峰。自汉朝建立以来,功臣勋贵们一直把持相位,极大的制约了皇权。当年文帝想提拔贾谊担任公卿之职。周勃、灌婴、冯敬等功臣元老就火力全开,直斥贾谊“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汉文帝不得不做出让步,外放贾谊去做长沙王太傅。武帝时,设立内朝官抗衡丞相领衔的外朝官,皇权得到加强,公孙弘才赶上好时候,成为汉朝第一位布衣丞相。

作为一个儒学经师,公孙弘对于《春秋公羊传》的研习不及更具学者气息的董仲舒。但在经学实践上,董仲舒不如公孙弘。汉武帝其人外儒内法,虽然接受了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但只是借儒家的大一统思想维护皇权,并没有把儒家经学真正用于治国理政中。在内心深处,汉武帝认可的还是法家,这符合武帝一贯的霸道风格。董仲舒书生气太重,偏理想化,不会灵活变通。所以武帝对他敬而不用。公孙弘就不一样了。

公孙弘主张法不远义,和不远礼,即法令要考虑到道德人情而不远离道义,百姓就会服从法令,不背离道义;和谐要坚守基本的人际原则而不远离礼节,百姓就会彼此亲近而不发生矛盾。这种儒法合流的治国理念比纯粹的儒学治国更实用,也很对汉武帝的脾气,因而公孙弘得以高居丞相。需要指出的是,公孙弘并非对武帝毫无原则的顺从,作为一个儒家士大夫,他守住了自己的底线。汉武帝曾想把建设北方朔方郡,朝鲜沧海郡与经营西南夷一起实行,公孙弘认为这样人民负担太重,就上奏不修朔方郡,武帝不准其奏。但公孙弘并没有放弃,而是后退一步向武帝请罪,给武帝一个台阶下。然后迂回周旋使汉武帝停止了修沧海郡与经营西南夷,减轻了人民负担。

董仲舒奠定理论,公孙弘具体执行,二人为中华文化的发展立下了大功。如果二人同心同德,必是史上一段佳话。但这种事并没有发生,因为公孙弘的人品不行。公孙弘处世圆滑倒也问题不大,最为人诟病的是表面宽和,实则气量狭小。因董仲舒才学均在公孙弘之上,公孙弘很不爽,就挖坑使绊子,把董仲舒迁为胶西相。胶西王娇纵不法,残忍暴戾。公孙弘想借刀杀人,结果董仲舒命大,当了几年胶西相后就辞官归隐专心做学问去了。对于屡屡指责自己的汲黯,公孙弘表面上虽不发作,但暗中却要置汲黯于死地。只不过武帝爱惜汲黯的耿直,未使公孙弘得逞。有这样的污点,公孙弘的知名度不如董仲舒也就不足为怪了。

但就此定论公孙弘是一个坏人也不对。前面讲到的他能以天下苍生为重劝谏武帝就是一个闪光点。此外,公孙弘作为一个丞相,俸禄很高,却十分的低调节俭,史载他“夜寝为布被”,“食一肉脱粟之饭。”俸禄都用于周济自己草根时代的贫贱之交。汲黯说他的节俭是沽名钓誉,他则回应道齐国的管仲生活富贵奢华,而晏婴节俭朴素,两人都把齐国治理的好好的。结论就是,臣子的生活是豪华还是简朴,只是个人生活作风问题,与他对国家的贡献没有联系。从这个角度来说,公孙弘的确私德有亏,但并没有对他治国理政造成多大负面影响。他确立儒家经学的政治地位,在执政过程中能以天下为重,于国于民还是有贡献的。

作者:汉唐归来

版权声明:本文由「鱼羊秘史」原创制作,并享有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

本文作者:小龙侃历史(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