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者与位面之子惊天对决:两万竟破42万野史趣闻
文章来源:平沙趣说历史
昆阳之战,是新莽末年新汉两军在中原地区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关乎新朝和玄汉两大政权未来的走向。

新朝,是一个存在感很低的大一统王朝,其建立者王莽出身于西汉末年权倾朝野的外戚家族王氏,王氏的发迹则是源于汉元帝的皇后王政君。
西汉一向有提拔外戚的传统,王政君的儿子汉成帝即位后,大肆任用自己的舅舅们,造成王氏一门五侯,权倾朝野的情况,然而,王氏的这份荣耀跟父亲早逝的王莽无关,他过的就是平民生活。
后来王莽因刻苦读书、自修道德被时人评价谦恭俭让,礼贤下士,是当代的儒家”圣人“,然而这个圣人却一步步攫取了汉朝的江山。
王莽篡位不仅仅是为了权力,他也是个有理想的人,所以在登基后,他进行了一系列匪夷所思的改革,试图将社会带回到上古大同的状态,人人生活和乐。

这些政策有很多类似于今天为人熟知的社会主义制度,因而王莽被今人称为”穿越者“。但实际上王莽是一位儒家的“复古偏执狂”,改革严格依照《周礼》,一心想恢复上古三代政治。
可是这种“倒退式”的改革措施,只是王莽的一厢情愿,再加上实施过程中的种种乱象,改革不仅损害了士族权贵的利益,也让普通百姓深受其害。最终,以北方赤眉和南方绿林为首的农民起义在全国范围内爆发,并且迅速壮大。
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形式,日益焦虑的王莽决定调集力所能及的全部军队,对其认为威胁最大的赤眉军进行围剿。但很快,受到“忽视”的绿林军连连取胜,势力迅速壮大。
因为新朝和西汉的生活水平相去甚远,所以当时很多人怀念西汉,绿林军注意到这个现象,于是在公元23年,绿林军拥护汉朝宗室后裔刘玄称帝,建立更始政权,公开打出恢复汉室的旗号。

得知此事后,王莽迅速改变战略重心,将围剿赤眉的军队调到南方进攻绿林军,并继续从全国各州县征调军队,决意集结天下精兵一鼓作气消灭之。
最终,王邑、王寻带着一支42万余人的大军向昆阳(在今河南平顶山)进发。
与此同时,汉军主力在刘縯的率领下围攻宛城(位于今河南南阳),而刘縯的弟弟刘秀则和王凤攻略昆阳、定陵、鄢城等地。在发现新军动向后,王凤和刘秀以及在汝南地区活动的王常都率部退守昆阳,随后赶来的新军则将昆阳城围了个水泄不通。
人数全员到齐,热身准备后,23五月,昆阳之战拉开了序幕。
从实力对比来看,新军主力是曾与赤眉作战的十余万精锐,再加上从全国各地拼凑的军队三十余万,作战人员达四十二万余,再加上大量的民夫杂役,总数可达百万。

而汉军方面,全员皆为绿林军,还只是绿林军中的王凤、刘秀部,而王常部由于兵力分散活动,没能全部退入昆阳,城内军队至多不多于两万人。
看起来是汉军占尽了劣势,但其实他们也有优势。新军虽然人多,声势浩大,但是组成复杂,甚至可以说是滥竽充数。
庞大新军中可战之军只有曾与赤眉作战的十余万,其他的都是临时征召的,说不定来之前他们还在种地,当个啦啦队都嫌声音小,不仅不能作为制胜之本,反而会成为隐患,局势一有不利,就可能兵败如山倒。
更重要一点,新军的统帅是毫无作战经验的王邑和王寻为统帅,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统帅的无能往往是战争失败的主要诱因。
汉军人数虽少,但都久经战阵的士兵,统帅王凤、王常也算见惯了疆场,临阵经验远比新军统帅要丰富,至于刘秀,那更是此战最大的变数。

凡是战争,总要讲讲天时地利人和。
首先看地利,昆阳虽是小城,但却城池坚固,而且也因为它是小城,新军就算从四面同时攻城,汉军也还能顶,无形中抵消掉了新军的人数优势。
再看人和,新军肯定是人心不齐的,因为都是临时拼凑,想让他们为了同一个目标努力,想太多。
而昆阳城其实是个战略小城,根本无碍大局,新军名将严尤就认为应该弃昆阳,而直趋宛城,击破城下汉军主力,进而一举歼灭汉军。
但主帅王邑自信心爆棚,认为自己兵多将广,不允许昆阳这个小瑕疵的存在,坚决要先浪一波,血洗昆阳。于是十万新军一拥而上,展开了攻城,其他人则在外边看热闹,因为太多人压不上去。
面对城外的百万大军,城内汉军其实也慌得很,王凤和王常都想溜了,但在刘秀的劝说下,两人决定拼一把,因为跑了也没用,敌军一下子就能追上他们。

在刘秀的分析下,王凤和王常接受了他的方案,他们坚守,刘秀带人突围求援。很快刘秀带人出城了,王凤和王常就只能坚守和等消息了。
此后新军对昆阳城展开猛攻,据记载,新军的云车高达二十多米,可以俯瞰昆阳全城,居高临下射箭,城内士兵出门打水都要背着门板。再加上挖掘地道、撞车冲击城门等招数,守城汉军疲于应对。
面对如此疯狂的攻势,王凤等人还是支撑不住,很快就向王邑投降,可狂妄无比的王邑果断拒绝了,他认为城内汉军必败无疑,不必仁慈地给他们留活路,此举使得王凤等人彻底绝望,真正团结在一起坚守昆阳。
接下来就进入新军攻城、汉军守城的僵持阶段,也就是在这期间,昆阳附近异象连连,这成了刘秀被冠名”位面之子“的原因之一。

据《后汉书》记载,某天夜里有流星坠落在新军的兵营之中,这也难怪,毕竟汉军就那一座小城,新军军营则绵延上百里,从概率来说也是新军更可能被砸。更奇的是到了第二天白天,云层如山一般坠入营中,直到离地一尺才消失,士兵们只能趴伏在地上,估计是大雾。
当时的人们是很迷信的,这些现象,无疑被他们当成了新军战败的征兆,因此造成了新军士兵很大的不安,新军统帅忙着安抚士兵,没空攻城,从而为昆阳争取了时间。
虽然天时地利人和全有,但怎么看此时的昆阳汉军还是没有胜利的可能。
关键时刻,刘秀带着援兵回来了。
六月初一,刘秀率军抵达昆阳地区。刘秀的胆子不是一般地肥,面对百万新军,他带着一千步骑精锐前锋就上了。
面对才千人的队伍,王邑根本没有放在心上,只派了数千人应战,结果很快就败退,战死数十人。这点损失对于王邑来说连毛都算不上,所以他也没放在心上,不过对于弱势的援军来说,首战告捷无疑大大增强了信心。

此后,刘秀采取同样的方法,带领所有援军与新军接连交战,全部获胜。同时刘秀还派人不断将绑有“宛下兵到”密信的箭矢射入昆阳城中,并”不小心“让部分箭矢落入新军手中,以营造汉军主力正在赶来的假象。
受到密信后,城内汉军大受鼓舞,坚定了守城的信心。而新军士气则受到极大打击,小小的昆阳城都苦战了一个月,还没打下来,要是等宛城的十万汉军抵达,那不等死吗?
新军上上下下都弥漫出一股恐慌不安的情绪,包括统帅王邑,而这正是刘秀想要的效果。
刘秀精选了三千敢死队,从水路冲击新军的中军,那是新军的指挥中心。不过此时的王邑只担心宛城方面汉军到来,对刘秀这三千人完全没放在心上,只是命令各营坚守,不得擅自出战,随后王邑和王寻各带万余人迎战刘秀。

王邑本以为军队人数占绝对优势必胜无疑,但刘秀的敢死队勇猛无比,以一当十,新军很快就被冲溃,王寻在乱军中被杀。但其余各部却因为之前的命令,坚守营寨,老老实实呆在营中,无一人前来救援。
终于,王邑和王寻战败的消息还是传回营中,新军本就多为乌合之众,顿时乱作一团,城中守军也趁机杀出,和刘秀里应外合。
好巧不巧,顷刻间风雷大作,屋瓦皆飞,暴雨倾盆而下,滍川水暴涨,争相渡河的新军士兵淹死无数。王邑和严尤等人与少量轻骑,踏着溺死之人渡河,这才逃出生天。
至此,昆阳之战结束,刘秀就此名扬天下,并在日后建立东汉政权,再次一统天下,重振汉室。
本文作者:庆阳反邪(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