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驾崩,恭亲王要立同治遗腹子,慈安要立溥伦,看慈禧灭这两位野史趣闻

2018-11-02 06:03:19

一八七五年一月十三日,同治帝驾崩。

抛开失子之痛,此时的慈禧既宽慰又心忧。宽慰的是同治宾天之时尚无子嗣,这对慈禧掌权再有利不过了;心忧的是同治驾崩,慈禧便失去了皇太后的头衔,要知道她原先不过是个贵妃,如果接下来继位人选不在掌控之中,那她将陷入名分、实权两手空空的境地。

但很显然,政治强人慈禧绝不会让这种事情降临到自己头上。

可话虽这么说,摆在慈禧面前的现实还是很严峻的。

说到继位人选,在慈禧未出手之前,后来的光绪皇帝是根本没资格继承大统的。在当时,最合符满清祖宗家法的继承人选有三个,一个是同治的遗腹子,一个是道光帝长子之长孙溥伦,一个是恭亲王之子。

同治皇后肚子里的孩子自不必说,只要是男孩,那他自然是最正统,但问题是这个最正统的继承人此时还在同治皇后的肚子里,对于支持者,等几个月不算问题,但在反对者那里,这就成了关键把柄。

很不幸,慈禧就是那个反对者。

慈禧为什么会是自己亲孙子的反对者呢?

原因在此,同治两口子一直跟亲妈不和,跟慈安却情同亲生母子。对慈禧而言,如果自己这个可能降世的亲孙子继位,慈安以及此时与慈安联手的恭亲王将主导今后的满清大权。

再说溥伦,按祖宗家法,他是实打实看得见摸得着的继位最佳人选,在支持者眼中,选他最合乎继位之序,但在反对者那里,溥伦同样具有致命伤,什么致命伤呢?他爹是由旁支过继给道光长子的。

又很不幸,慈禧依然是那个反对者。

至于反对的原因,很简单,一旦溥伦继位,慈禧将失去继续执掌大权的一切名分。

至于恭亲王之子,那慈禧就更加反对了。这个原因也很明显,此时的恭亲王和慈禧已非一条船上的同盟者,加之此前恭亲王联手慈安干掉了慈禧的心腹太监安德海,这事让慈禧一直耿耿于怀。

如此说来,此时的慈禧要想在日后继续执掌满清大权,那就必须在违背祖宗家法的前提下推出有利于自身的继位人选。

这个人选就是醇亲王和慈禧亲妹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光绪帝。

三个合符祖宗家法的继位人选横在前头,慈禧想让后来的光绪上位,这事其实挺不容易,非霸道强人难干成这事。

但慈禧恰恰是那个霸道强人。

面对祖宗家法,叶赫那拉氏反对者,慈禧仅在一夜之间,就凭着自己精深的学识、气魄以及霸道手段赢得了这场影响深远的胜利。

此次最高权力的争夺是在皇城之西的养心殿展开的,为了确保胜券,召集相关人等进入养心殿之前,慈禧先做了两件事,一是让荣禄嫡系人马严密布防,二是急调李鸿章淮军火速入京,除此之外,她还派出得力太监成功离间了溥伦和恭亲王。

待干完这些,二十五位王公重臣被召进了养心殿,按理,同治皇后理应参与,但慈禧凭借手中的权力霸道地将同治皇后阿鲁特拒在了门外。

争斗一开始,恭亲王首先开火,皇后即将产子,应暂将皇帝驾崩之事稍作隐瞒,如果产下龙子,即可顺理成章即位;如果产下公主,到时再选立新帝不迟。

恭亲王的说法可谓合符祖宗家法,有法有理有情。

结果,慈禧一个理由就把恭亲王灭了,南方叛乱未定,朝廷一日无主,大清江山岌岌可危。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在慈禧这句霸道的质问下,恭亲王哑火了。

见恭亲王败下阵来,东宫慈安太后出手了,按祖宗家法,溥伦可以继承大统,恭亲王之子也是人选。

一向温和的慈安,想用二选一把慈禧堵死。

面对慈安的说法,慈禧一点不客气,政治强人上来就毫不客气地揭开了溥伦的致命伤,过继子孙继承皇位,历朝历代有这样的事吗?

不甘心的恭亲王又开火了,有!明英宗即是如此!

慈禧一听,不屑一顾地回击道,明英宗非真龙天子,他的帝位是孙妃欺骗先主得来的。况且明英宗也非明君,他在位国家不太平,自身更沦为蒙古阶下囚,归国后更是八年才从其弟手中夺回皇位,得而复失,失而复得,不伦不类。

恭亲王不开火还好,一开火直接把溥伦继位开成另一个明英宗在世了。

说完这些,慈禧厉声质问恭亲王,溥伦不能立,恭亲王之子能立吗?

素来知道慈禧厉害的恭亲王就此完败。

见主要火力被灭,慈禧霸道宣布,据我之意,可立醇亲王之子为帝,立即执行,不得拖延。

面对慈禧的霸道,叶赫那拉氏反对者跳出来抗议,祖宗家法,立长之规不可违。

面对抗议,慈禧当即彰显出了强人的威慑和自信,那就公开记名投票。

公开记名投票!

这就是强权的戏码。

果不其然,二十五票投出来,臣服恭顺者占据了多数票。

此时已夜过九点,在这紧要时刻,慈禧没给反对者任何喘息的时间,她即刻命令亲兵前往醇亲王府,接未来的光绪帝进了紫禁城。

本文作者:黑句本(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