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十国历史“八宗最”之二野史趣闻
吴、南唐:十国中疆域最大、实力最强的政权
吴的创建者是杨行密。杨行密出身农家,因功封为庐州刺史。公元892年任淮南节度使。901年,唐昭宗授予他东面行营都统、中书令,902年封其为吴王。后梁建立后,与后梁抗衡了二十多年。后唐建立后,双方曾互派使者,但吴并不向其奉表称臣。杨行密的儿子杨隆演继位后,大权旁落于大将徐温之手。公元927年,吴主杨溥称帝。937年,徐温的儿子徐知诰逼迫杨溥禅让帝位,吴亡。
徐知诰,本姓李,受吴禅让,建国号唐,史称南唐。不久,徐知诰改名为昪,名李昪(音同“变”)。李昪即为南唐烈祖。南唐建立后,正值中原后晋、后汉实力相对较弱,无力南下威胁南唐。李昪在位时,保境安民,发展生产,以至公私富足,经济实力在十国中最为强盛。同时结好契丹以牵制中原政权。他曾与臣下议政,冯延巳、宋齐丘等人建议兼并吴越、闽、楚三国。但李昪认为攻打这三国是“徒得尺寸之地而享天下之恶名”,所以奉行息兵安民的国策,从而丧失了开疆拓土进而统一南方甚至统一中国的大好良机。
公元943年,烈祖李昪驾崩,子李景继位,改名李璟,后世称为中主。李璟在位时期南唐与吴越间战祸频起,而吴越国的军事行动往往与中原政权互相呼应。吴越占据经济势力较为雄厚的两浙之地,又距离南唐政治中心金陵很近,并且实行尊奉中原,连横诸蕃,对抗淮南的政策,曾屡次配合中原王朝南北夹击南唐,对南唐的威胁极大。为了对付吴越,945年,乘闽内乱,出兵伐闽。占据建(今福建建瓯)、汀(今福建长汀)、漳(今属福建)三州,灭亡闽国,俘闽主王延政。形成了对吴越三面包围的形势。此时吴越国乘势出兵与南唐争夺闽国之地,并夺得福州(今属福建)。南唐伐闽之战,历时近三年,福州之役“委弃军资器械数十万,府库为之虚耗。” “死者万计,亡失金帛戈甲无算。” 国力大为衰弱,却只得到了建、汀二州,后来也只是维持名义上的统治。而最重要的闽都福州,却被邻国吴越所得。伐闽失利,无功而返,从此南唐步入政治、军事衰落的轨道。
后周显德五年,南唐败于后周,割让江北地区,去帝号改称国主。奉后周正朔,用其纪年。为避后周锋芒,李璟迁都洪州,称南昌府,自此南唐国力大损。
公元961年,李璟驾崩,因其长子李弘冀已亡,其六子李煜继位,人称李后主。他继位后,复都金陵。此时的南唐国内政治、社会矛盾积重难返。李煜善文词,工书画,知音律,但不通晓政治。公元974年九月,赵匡胤发兵10余万,三路并进,趋攻南唐。十一月李煜奉表投降,南唐灭亡。亡国的李煜写下了不少流传后世的词作,人称“千古词帝”。他的绝命词《虞美人》最为有名: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彻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词帝李煜
南唐是一个艺术的王朝,它在文学、美术、书法、音乐等诸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安定、富强的南唐,成为饱经战乱沧桑的文人士大夫理想的栖身之所。南唐的社会文化之盛,在五代十国甚至中国历史上所有的割据政权中都是绝无仅有的。
本文作者:闲说春秋(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