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这个人才是历史上第一位“父母官”野史趣闻
时至今日,百姓与官员的关系早已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为官者,不再是百姓之“父母”,反之,官员应是百姓的勤务员,是百姓之公仆。
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
在古代,人人常以“父母官”形容爱民如子的大清官,而实际上,“父母官”的称谓并不是自古有之,它出自“召父杜母”的典故,用来称呼一位汉代时期南阳的一位官员,他就是历史上第一位被称作“父母官”的南阳太守杜诗。
杜诗,字君公,东汉河南郡汲县(今河南汲县)人。光武帝刘秀在位时,先后担任侍御史、成皋令、沛郡都尉、汝南都尉和南阳太守等官职。

▲▲▲▲▲
先斩后奏 斩首跋扈武将
建武元年(25年),杜诗连升三级担任朝廷的侍御史。
当时,由于连续多年的兵荒马乱,洛阳百姓大都离乡背井,逃难在外。杜诗的主要职责,就是负责召回、安抚洛阳城的老百姓。为此,他经常深人民间,了解百姓的疾苦,尽量为他们多办一些实事好事。
这时,有位名叫肖广的将军率兵驻扎在洛阳。肖广自恃功高,一向争强好胜,专横跋扈。在他的影响下,其部属也都自命不凡,无视法纪,常常跑到百姓家吃、喝、拿、要,甚至欺男霸女,为所欲为。百姓深受其害,整日惶恐不安。

杜诗得知此情,立即求见肖广,劝他对士兵严加约束,停止横暴行为。然而,肖广并未将杜诗放在眼里,更没有对士兵采取任何约束。杜诗再次面见肖广,要他尽快改变这种局面,肖广仍旧置若罔闻,无动于衷。待杜诗命令他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时,蛮横的肖广竟恼羞成怒,当场同杜诗顶撞起来。杜诗见他如此胆大妄为,不可救药,遂即命手下将他斩首。
随后,杜诗将此情原原本本地向光武帝作了汇报。光武帝不但没有怪罪他先斩后奏,反而召见了他,还赏赐他一套作为大臣前导的桤戟仪仗。

▲▲▲▲▲
“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建武七年(31年),杜诗升任南阳郡太守。
南阳,是光武帝刘秀的故乡。东汉统治集团中的许多重要人物,都是这儿的豪强富户。这些人的子弟大都依仗权势,横行乡里,致使许多人都不敢到南阳去做官。
一上任,杜诗就严惩了一批罪大恶极的豪强。他根据群众的举报和自己的明察暗访,很快便弄清了滋扰社会治安的一些首恶分子,并将他们一一捕获。这时,不少朝廷重臣都出面干预,但杜诗毫不动摇,仍依法将他们予以惩处。
接着,杜诗又在减少百姓徭役的同时,亲自率领他们兴修水利,治理破池,开荒种田,发展生产。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郡内家家户户逐渐富足起来。在此期间,杜诗还总结了劳动人民的冶铁经验,发明了一种名叫“水排”的冶铁用的水力鼓风设施。
《三国志·魏志·韩暨传》写道:“旧时冶作马排,每一熟石,用马百匹。更作人排,又费功力。暨乃以长流为水排,计其利益,三倍于前。”

鉴于杜诗的所作所为和给南阳百姓带来的诸多实惠,南阳吏民总是将他和西汉元帝时的南阳太守召信臣相提并论。因为人们早已将召信臣誉为“召父”,所以将他称为了“杜母”。有人还专此编了一首歌谣,其中一句说:“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
“贫困无田宅,丧无所归”
按照当时朝廷给的俸禄,照理来说杜诗的家产也应该相当丰厚。但是,他大都将薪傣捐献给了修水利、治破池等公益事业上,也常常周济那些穷苦人。
因此,在他病逝时,几乎没有任何属于他个人的田地和房产,穷得连丧事都无法办理。司隶校尉鲍永得知后,马上向光武帝奏明了这一情况。光武帝无限感慨,遂立即命令在郡守官邸为他治丧,并特赐绢帛千匹作为丧葬费用。

也正是从那时开始,普天下的老百姓都将心系百姓、造福一方的地方官,亲切地称之为“父母官”。杜诗也就成为历史上第一位“父母官”。
时至今日,百姓与官员的关系早已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为官者,不再是百姓之“父母”,反之,官员应是百姓的勤务员,是百姓之公仆。
正如焦裕禄对群众的回应:“我是您的儿子。”这才真正体现了共产党人的理念与情怀。
本文作者:愚人有大智(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