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这些历史小故事!野史趣闻

2018-11-01 21:35:06

历史浩瀚如海,不经意间的浪花与贝壳往往更有趣,微历史带您在轻松好玩间读史、学史,一起“涨姿势”......

孝道在唐代曾与法律并肩

武则天时代,官员徐某枉法,被长官赵师韫处死。后徐某的儿子徐元庆隐姓埋名,追杀赵师韫,终将其毙于驿馆中。在给徐元庆定罪时,群臣居然难住了:“孝”是当时法律明文规定必须遵守的条例。徐元庆隐忍数年为父报仇,乃大孝子也。但他毕竟又杀了朝廷命官,按律也该受惩罚。于是上上下下展开大讨论,甚至一度达成赦免徐元庆的共识,以鼓励民众“尽孝道”。此时,陈子昂写了篇《复仇议》,提出了解决意见,大致是先杀了徐元庆以正国法,然后诏令天下,表扬他的孝心才得以解决孝大还是法大的问题。

杂工意外发现干洗技术

19世纪中期,有个叫吉恩·乔利的法国人在巴黎开了一家染织厂。一天,厂里一名杂工不慎打翻一盏油灯,弄湿了台布。当台布晾干后,乔利惊讶地发现,脏台布上弄湿的地方明显比其他地方要干净,于是他探究灯油,发现其是由一种叫茨烯的东西兑成的。乔利尝试用茨烯洗了一件布满油污的衣服,结果衣服被洗得干净了许多,之后,他又尝试在茨烯中加入苯、煤油、汽油、樟脑萜等多种溶剂,发明了干洗技术。然而最初的干洗溶剂并不完美,因为它们都具有可燃性,经常造成火灾。

“表里不一”的郁达夫

1926年,陈伯达曾跟郁达夫有过交往。他曾陪郁达夫上街,发现郁达夫花钱很大方,大概是郁当时挣得稿费已很多的缘故。陈伯达问:“你花钱这么随便,可在你的书里,你是很贫寒的,怎么能这样呢?”郁达夫说:“我在书里写的只是小说家之言。”

董必武出国的一份账单

1945年4月,年近60岁的董必武代表中国共产党出席联合国宪章会议。到了国外,董必武在生活上厉行节约,克勤克俭。为了准确掌握每一笔开支,董必武在赴美期间,亲笔记录了收支账单:节省生活费1990美元、交际费200美元、置装费1185美元,共计3375美元。被节省下来的外汇,则被董必武用于采购了技术先进的印刷机、打字机、留声机和英语唱片,还出版了《中国解放区实录》5000册。而他自己却连一条新毛巾都舍不得买。

鲁迅不求“善果”

鲁迅去世前说:“欧洲人临死时,往往有一种仪式,是请别人宽恕,自己也宽恕了别人。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有新式的人问起我来,怎么回答呢?我想了一想,决定的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梁漱溟难忘延安

以创建中国乡村建设驰名的梁漱溟先生,于抗日期间的1938年1月,为团结全国抗战,有过一次短暂的延安之行。在抗日军政大学等学校里,梁漱溟发现“许多学生来自北平天津,上海南洋等处,现在的起居饮食,比了从前不知苦了多少倍”。比如,学生们“总是吃小米饭......萝卜汤,有点盐,没有油”“睡在窑洞内,空气光线皆不足,而且潮湿,又是人与人挤拢一起,铺位分不开,跳蚤虱子纵横无法清除。最不堪的,是早起没有洗脸水......一盆水,第一个人洗过,第二人洗,第二人洗过,第三人洗,第三人洗过,第四人洗,如此,洗到七八个人才算完......”但令他感到奇怪的是,学生们的身体并不见差,面色也不见黄痩难看,并且精神面貌都很好。梁漱溟不由惊叹:“这不是一种成功吗?”正所谓“眼见为实”,延安的不畏艰苦、乐观向上、团结友爱的革命风气,给梁漱溟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抗战期间“少烫头发为前方做贡献”

抗战时期的四川,随着妇女运动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女性参与到抗日救亡的宣传中。随着战势越来越紧张,成都的理发店老板的心里也随之沉重起来。每当有客人问起生意的近况,他们总是无奈地摇摇头:“大家都专注抗战了,除了简单的理发,来做新式发型的太太小姐越来越少了。”这是由于1938年,四川省各界战时节约运动委员会所公布的《为禁止烫发劝妇女同胞书》。它提出“不烫发是戒奢从简,妇女起来实行救国、实行支持抗战的简易办法”,号召“以烫发的精神和时间来做救国工作”。三八妇女节时,有宣传单上印着“天然美才是真的美,少烫头发为前方做贡献”的字样。

“三巨头”有惊无险

1943年,被称为“三巨头”的苏、美、英三国首脑可能在伊朗首都聚会的情报被德国谍报部分侦知。希特勒决定刺杀“三巨头”。1943年11月28日,三国首脑在黑德兰苏联大使馆开始举行代号为“尤雷卡”的会议,主要讨论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问题。两日后,正值丘吉尔69岁寿辰。为示庆祝,丘吉尔在英国大使馆举行隆重的招待会,邀请罗斯福、斯大林等数十人参加。正当人们觥筹交错、酒酣耳热之际,室内突然灯光大暗。漆黑之中只听见子弹尖利的破空声和杯盘碗碟的破碎声。不一会儿,贴身侍卫们打开手电筒,惊讶地发现:盟国领导人的一位私人秘书已中弹身亡,一位侍者也因被毒针刺进喉咙而死去,所幸的是,三巨头安然无恙。

本文作者:冠县老干部之家(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