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皇帝”为什么爱看“跳大神”野史趣闻
萨满教是满族长期以来形成的文化现象,在其中保留了许多满族特有的民族文化。萨满教信仰在解放以后随着科学文化普及,人们越来越相信科学,很快淡化下来。萨满教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的特殊载体,在今天已成为学者们研究的对象。近年来已出版了数十种有关萨满教研究的著作。使人们对满族的历史文化和传统观念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满族很早就信仰原始性很强的萨满教。萨满教是在满族及其先人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原始理解下产生的,并逐渐形成一种信仰。
清代乃至民国期间萨满教还很流行,解放以后随着科学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萨满教已经逐渐消亡。满族萨满教崇祀祖先神、英雄神和各种自然神、动物神。
家祭。以家族为单位进行,因为多在春秋时节进行,所以又称为'春秋祭'。在祭祀前的一段时间里,从环境到物质都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在此期间,一是不允许争吵、打斗,借债、不允许嬉笑,二是不允许孕妇及各种不洁的人参加,三是要准备好各种食品和供祭祀使用的器具。
腰铃原为萨满教祭祀仪式中表演的舞具和乐器,后来民间用于祭天祭祖、烧香还愿、欢庆丰收、节日娱乐等场合中。表演时,手持萨满鼓,腰系腰铃,或身穿缀有铜镜或腰铃的服饰,边击、边唱、边舞。舞蹈时以甩、摆、颤、晃、摇、撞等各种动作,使小铃互相碰击发音,音色清脆响亮。鼓点多变,曲调丰富,舞姿优美。较大表演场面还加用哈马刀、察拉齐、圆鼓、三弦和琵琶等乐器伴奏。今日的萨满鼓和腰铃多用于民间歌舞和演唱伴奏,有时萨满鼓还用于器乐合奏。
堂子祭祀,首先要立神杆。立完神杆的堂子祭祀,分为朝祭与夕祭。朝祭神有三位,即释迦牟尼、观世音、关帝圣君。从朝祭神的设立,我们可以看出,满族的宗教信仰显然深受中原汉族文化的影响;夕祭神为七星神等家庭诸神。此外,还要祭祀佛多妈妈,她是掌管人丁兴旺的神灵,由于是形态女神,因此,对她祭祀时,不显露神像,只设神位,夕祭时需背灯祭祀。
满族萨满面具多在跳野神祭祀时使用。萨满祭祀中,依照祭祀内容要求,模拟成各种动物或神怪。由于怕被死者或神灵认出,萨满要戴上面具,并用神帽上的彩穗遮脸。身穿萨满服,腰系腰铃,左手抓鼓,右手执鼓鞭,在抬鼓和其他响器的配合下,边敲神鼓,边唱神歌,充满神秘的色彩。
外形呈圆盘状,有大小两种规格。大者常在室外或广场演奏,鼓面直径50厘米、鼓框高5.5厘米;小者则在室内或宫廷演奏,鼓面直径30厘米、鼓框高3.5厘米。鼓框均用硬木板条制作,蒙以牛皮、驴皮、马皮或羊皮,鼓背中部设一直径6厘米铁环,用皮绳将其与鼓框拴系连固为一体,皮绳间的铁丝上串有十余枚铜铃或铜钱。大鼓以竹片为棰,长38厘米、宽1厘米;小鼓用细竹作棰,长25厘米,棰头稍粗大并呈弯曲状。
《清史稿》一百零一卷中记述:“乾隆八年,更名庆隆舞,内分大、小马护为扬烈舞,是为武舞;大臣起舞上寿为喜起舞,是为文舞。”又载:“扬烈舞,用带面具三十二人,衣黄画布者伴,衣黑衣皮者伴。跳跃倒掷,像异兽。”文中所提“马护”既“玛虎”,亦指假面。又具《爱辉十里长江俗记》记述:玛虎之爱耍者,并非只在清宫里,满族民间旺族和大的部落早在金代就有玛虎戏。
满族面具是满族文化的稀世珍贵遗产,它不仅为民族学、民俗学、考古学、语言学、美术、戏剧等方面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新的启示,并开启了新的研究领域和方向,它也为旅游和民间工艺美术提供了巨大的开发商机。
本文作者:东北小仙(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