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究竟使用了怎样的“阴招”让亚历山大低头为从呢野史趣闻

2018-11-01 19:09:54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法俄关系一度紧张,开战不断。但是,当时的法国皇帝拿破仑和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也曾友好会谈过,两国最终签订《提尔西特和约》。但对于这次密谈,学术界却一直存在争论。

1805年12月2日,被誉为“三皇之战”(法国皇帝拿破仑、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奥地利皇帝弗朗西斯二世)的奥斯特里茨战役最终以法国的胜利落下了帷幕,这标志着第三次反法同盟瓦解。此次战役之后,拿破仑成为欧洲的霸主。

俄国军队则退入波兰,而1807年6月法军又在波兰大败俄国军队,年轻气盛的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再次受到沉重打击,选择了和拿破仑和谈。有人猜测,在会谈中,拿破仑在亚历山大面前表现出了他极高的表演天分,想方设法打动亚历山大,抨击英国是欧洲一切纠纷的制造者,最终蛊惑住了这位年轻气盛、经验不足的沙皇。但到底拿破仑是如何说服亚历山大的,没有人能给出明确答案。

在拿破仑和沙皇亚历山大这次秘密会谈之后不久,1807年7月7日,法俄双方就签订了《提尔西特和约》,宣告法兰西帝国和俄罗斯帝国结成反对英国的同盟。

客观历史批评家认为:亚历山大多少总是上了拿破仑的当!为什么要这么说呢?这是因为尽管法俄同盟在表面上维持了五年,但俄国却没有从中获得太多的利益,亚历山大很快就发现了:他在这个同盟中赢得的不是和平,而仅仅是时间。

其实,在签订完《提尔西特和约》之后不久,年轻的沙皇亚历山大就感觉自己上了拿破仑的“当”,尤其是到了1810年12月31日,沙皇也深深地感觉到,参加大陆封锁(法国要求俄国参加对英国的封锁)严重损害俄国的贸易,于是选择对中立国的船只放开了俄国的港口。为此,拿破仑的附庸华沙大公国(这是法国在俄国边界上的一个进攻基地)对俄国给予威胁,可此时的沙皇亚历山大已不再是当初那个“毛头小子”,毅然决绝地无视法国的威胁,这直接促使法俄同盟的最终解体。拿破仑于1812年6月入侵俄国。

亚历山大在提尔西特时表现的软弱和后来对抗 拿破仑的强硬态度形成了鲜明对比,人们不禁猜想,在拿破仑和亚历山大那次涅曼河上木筏中的会谈到底发生了些什么呢?拿破仑到底是凭借什么说服亚历山大低头为从的呢?这至今仍是个谜。

本文作者:军刀(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