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历史上的少年宰相:忠宪王安童野史趣闻

2018-11-01 18:35:05

安童(1248年─1293年)是太师木华黎(1170年─1223年)的四世孙。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追录功臣子弟,担任宫廷护卫官。安童出身于国王世家,得以入选,其位在于百官之上。

图为元赵孟頫《人骑图》

有一次,帖木伦夫人入宫朝见。忽必烈问起安童,夫人回答说:“安童虽然年幼,将来必是辅国栋梁。”忽必烈问夫人:“如何看得出来?”夫人说:“每次退朝后,他和长辈谈话,表现很老成,完全没有轻浮子弟的习气,所以能看得出来。”中统四年,忽必烈率军征讨其弟阿里不哥,抓获上千名阿里不哥的党羽,想处以死罪,却又犹豫不决。当时安童作为随侍,在旁护卫,忽必烈问他:“朕想处以他们死罪,你认为如何?”

当时年仅十六岁的安童回答道:“人各为其主,以其主之是非为是非。陛下刚刚平定大难,就以私怨杀人,如何能够感化那些还没有归附的人呢!”忽必烈听后大惊,说道:“爱卿,朕看你年少,却能讲出这番话!卿意和朕相合。”由此,愈加器重安童。至元二年,忽必烈任命安童担任中书右丞相,增其食邑至四千户。安童认为自己太过年轻,不便担当大任,惟恐四方轻视朝廷,就想推辞。忽必烈经过深思熟虑,认为安童可担当。

同年十月,忽必烈召见儒臣许衡(1209年─1281年)议事。安童素来仰慕许衡有德有义,于是就到行馆拜访他。回到家后,一连数日,都对许衡念念不忘。

次年,忽必烈又特别召见许衡,说:“安童年幼,尚未更事。请先生谨慎地辅导他。你如果有好的建议,先告知安童,他再向我禀报,我将择用。”许衡说:“安童聪慧颖悟,很有主见。告诉他古代先贤的话,他都能够领会理解。”至元八年,陕西行省地方官员也速迭儿建言,由于饥馑,导致盗贼滋生,如果不杀一二名贼寇,就无法达到惩戒作用。朝廷敕令中书省详议此事,安童奏报说:“强窃、盗贼全部处死,恐怕并不合适。有要处死的罪犯,应该按照原规定,向上呈报等待批示。”世祖很赞同安童的做法。

中书省上奏,判决死囚五十人,安童说:“臣等检阅核实罪状,其中有十三人是因斗殴而杀人,其他人都没什么可疑之处。”忽必烈下令:“这十三人免死从军,其他人再三审问复核。”至元十二年,朝廷敕命安童跟随皇子北平王巡行边塞,安童在边塞十年,直到至元二十一年才返回朝中。京城百姓听说安童回京,家家相庆,都希望他能再掌权柄,整顿朝纲。忽必烈拜其为右丞相,加金紫光禄大夫,诏告天下。此事喜动京师,京城中不分贵贱老幼都喜悦不已。

宗王乃颜叛乱,忽必烈亲征,平定乃颜。很多宗亲受到乃颜牵连,忽必烈派安童审问有牵连的人,很多人都得以平反。一天退朝后,安童走出宫门,那些免死的宗亲,争先上前拜谢,并为他牵缰绳扶他上马,安童对他们全然不理。

后来,有宗亲向忽必烈进谗言,说:“宗亲虽然有罪,但毕竟是太祖(成吉思汗)的子孙,陛下的昆弟。安童丞相虽然尊贵,但也是人臣。竟也这般悖礼,如此怠慢!”忽必烈对他们说:“你们这些小人,又怎么能够知道安童所为。他故意羞辱你们,是为了使你们改过迁善啊!”至元三十年,安童薨逝,忽必烈震惊悼恸,下诏由大臣监护办理安童丧事。

安童天性敦厚稳重,众人难以揣测他的心意。安童每当遇到艰难、险阻、荣辱之际,都能够守正不移,恬然自处。每次退朝后,就引荐诸儒讲论道义,素来都孜孜不倦。探究圣君贤臣之事,义夫孝子之行,治乱成败的缘由,生死忧乐的道理,二十年来没有一日废弛。

虽然安童手握权柄,位高权重,但其住宅堂宇极其朴素简陋,除了厅厨之外,再没有其他屋室。有人建议安童扩建住宅,他说:“屋子可以遮风避雨就足矣。我听说有人辛苦地购置田地住宅,最后都给了不肖子孙享用,这事我可不做。”安童在相位前后二十年,本着励精图治,废除苛政,推行宽平政策的初衷处理政务。一心抑制淫奢风气,减轻赋税,选贤与能。与丞相史天泽、左丞相许衡、姚枢等人,共同辅佐国家政务。

至元之初,朝廷安平,民物日益丰盛繁息,仓廪粮谷堆积,溢到仓外。天下太平,号为极治。忽必烈嘉赞安童,曾说:“有安童在,朕可以高枕无忧。”

图为元人《嘉禾图》

本文作者:天下野史(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