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洞三国:其实诸葛亮和汉献帝是同一个人?野史趣闻

2018-11-01 14:07:19

首先说明,这个脑洞不是我想到的,而是最近在看到高晓松的《晓松奇谈》,里边高晓松老师引用一个网友的脑洞讨论了一下,觉得非常有意思,便去网上查了查,但是发现多有漏洞,大家当故事看看即可,不要当真。

这个脑洞来源于在史册上的记载,诸葛亮和汉献帝的生卒年是同一年,汉献帝的生卒年是公元181年4月2日—234年4月21日;而诸葛亮的生卒年也是181年-234年。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将15岁的汉献帝迎入洛阳,获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在曹操的庇佑之下,汉献帝终于不用再继续逃亡,而且拥有了作为一个天子该享受的威仪与生活标准,但是这种生活标准是以他的自由作为代价的。

所以汉献帝在被曹操胁迫到许都之后,开始了“自由计划”,这个计划的目的是使自己获得自由之身。面对实力强大的曹操,汉献帝并没有硬碰硬,而是暗下衣带诏,让董贵人的父亲董承帮助自己诛杀曹操。董承接到衣带诏之后,就与左将军刘备、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等一起密谋,准备诛杀曹操,但是事情败露,董承等人被杀,刘备出逃。

到这里,还是正常的史实,接下来便是网友的脑洞大开了。

会不会是汉献帝以衣带诏为幌子,吸引曹操的注意力,然后趁乱逃出宫?而汉献帝出逃的事情,谁都不知道,包括刘备等人。当曹操强行入宫后,发现汉献帝已经逃跑,勃然大怒,杀了董贵人,但曹操随即便回过味来,不管汉献帝有没有逃跑,曹操要的只是天子的名义,来保持“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所以只要有天子就行。于是曹操封锁消息,并且找了个和汉献帝身材神貌相似的年轻人代替汉献帝住在宫中。

可是这样一来问题就来了,当时的通讯信息不发达,老百姓不知道汉献帝长什么样,但是汉献帝的至亲却能知道身边的这个汉献帝是假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曹操下令杀掉伏皇后和汉献帝的两个儿子,并且把伏皇后宗族百余人全部诛杀,这样一来,就没人知道汉献帝是真的还是假的了。

出逃后的汉献帝本来想号召天下诸侯讨伐曹操,可是他却没料到曹操老谋深算,竟然找到一个假汉献帝替代他,假如此时汉献帝站出来说自己是真的,宫中那位是假的,鬼才会相信。

于是汉献帝无奈之下,便化名诸葛亮隐居在卧龙岗,并且暗中布局,宣扬自己的贤能,通过徐庶引荐自己给刘备,接下来就是刘备三顾茅庐。问题又来了,为什么是三顾呢?可能是一开始汉献帝(诸葛亮)不大相信刘备,但是思来想去,可能这天下也只有刘备能帮他了,于是决定最终见了刘备。要知道,刘备可是见过汉献帝的,我们可以想象,当刘备在茅庐中见到诸葛亮(汉献帝)的时候,是怎样的惊愕,然后两个人诉说自衣带诏以来的悲惨经历,又一块分析了天下大势,制作出了《隆中对》这样兴复汉室的宏伟蓝图。两个人可能达成了什么协议,在这里我们大胆猜测一下,就是借刘备的实力与名望,开创基业,诸葛亮(汉献帝)帮助刘备称帝,在刘备称帝之后,再把帝位传给汉献帝(诸葛亮),这样一来,就能实现兴复汉室的帝业。

出身皇家的汉献帝学识渊博,才能出众,帮助刘备一步步实现自己的基业。

除了脑洞大之外,这位网友还提出了许多论据。

一、诸葛亮自称“卧龙”,便暗指自己是天子。刘备三顾茅庐,其实是刘备和汉献帝(诸葛亮)来回多次协商,而且每次去的时候,都会命令关羽、张飞毕恭毕敬,因为刘备身为汉臣,要行君臣之礼,而且迎接刘备的是一个童子,这里的“童”,指的是声音而非年龄,也就是说这个“童子”就是汉献帝的贴身太监。

其实这一点论据并不严谨,假如诸葛亮自称“卧龙”便是暗指自己是天子的话,那庞统自称“凤雏”岂不是暗指自己是皇后的?难不成他俩是基……??还有,在三国志等正史中,并没有诸葛亮门童的记载,而且假如真是出逃成功的汉献帝,在那种紧急情况下,多带一人,便是多一份风险,因此不大可能带个太监出门。

二、空城计,当诸葛亮面对司马懿的大军而无法抵抗的时候,便端坐城门口,弹起了宫廷音乐,当精通宫廷乐律的司马懿听到之后,想起了自己的汉臣身份,最终撤军而没有赶尽杀绝。

其实这一段只是《三国演义》的杜撰,而正史中是没有空城计这件事的。

三、骂死王朗,文武双全的王朗当面对诸葛亮的时候,发觉竟然是汉献帝,所以阵前对骂其实是皇上在训斥自己的臣子,王朗羞愧难当,当时就气绝了。

诸葛亮骂死王朗与空城计一样,都是虚构的,历史上根本没发生过这件事,而且王朗也不是被骂死的……

所以,网友的这个脑洞虽然开的有趣,却不能当真,大家当当故事看还是比较好的,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搜搜原文看,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本文作者:四木先生灬(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