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书三国|禅位晋王诏书:司马炎你确定这不是抄汉献帝的禅位诏书野史趣闻

2018-10-31 23:02:14

文 | 江隐龙

作为三国时期最为强大的帝国曹魏,以其短短四十六年的国祚,近乎完美地“复刻”了汉朝——尤其是东汉末年的历史。以曹操统一北方为奠基,而后曹丕对应着开国,曹叡对应着短暂的盛世,曹芳对应着皇权的旁落,曹髦对应着失败的中兴,曹奂则对应着亡国。曹魏帝国看似有五任君主,但事实上只传两代人左右的光阴——末代皇帝曹奂是曹操之孙,对于这个亡国之君来说,祖父的横槊赋诗的英雄事迹还远远称不上遥远。而曹魏“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背后,至屹立着司马氏祖孙三代四位权臣: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与司马炎。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司马懿不夺权便只有死

曹魏的第二任皇帝曹叡的谥号为“明”,这是一个颇具褒义色彩的字样。照临四方曰明,思虑果远曰明,保民耆艾曰明,任贤致远曰明,从曹叡一生的政绩来看,这些形容词虽有过誉之嫌,但在昏君庸君辈出的三国时期,曹叡显然称得上一位不错的君主。如果说陈寿在《三国志》对曹叡“明帝沉毅断识,任心而行,盖有君人之至概焉”还有所粉饰的话,那同时代的陆逊则视曹叡为心腹大患,认为其“选用忠良,宽刑罚,布恩惠,薄赋省役,以悦民心,其患更深于操时”——乱世之中,还有什么比敌人的重视更能代表其实力的呢?

老版《三国》中的曹叡很有点干部气质

不过这样一个为陆逊所忌的皇帝,其寿命却比他英年早逝的父亲曹丕还要短。景初三年(239年),年仅三十六岁的曹叡驾崩,这一年距离“高平陵事变”还有十年,但曹魏的丧钟却已经悠然敲响。只不过敲响丧钟的不是司马氏,而是曹氏自身。曹叡死后名义上由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共同辅政,但贵为皇亲国戚的曹爽很快就将司马懿驱赶出了权力中心,且日渐专权,并不把出身同族的天子曹芳放在眼里,以至于“饮食车服,拟于乘舆;尚方珍玩,充牣其家”,甚至“私取先帝才人七八人”,其行径比之于汉末秽乱宫闱的董卓有过之而无不及。正始八年(247年),曹爽软禁郭太后,成为事实上的天子,曹魏的天下虽然还姓曹,但却与曹芳没有多少关系了。

不知陆逊会不会看走眼呢?

只是曹爽徒有大权在握却非雄主,其当政时远没有曹叡“选用忠良”的眼光,所启用的或者为私人,或为邓飏、丁谧等谄媚之辈,在其短短十年的专政史中,迅速掏空了曹氏的权力体系。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马懿突然发动“高平陵事变”,几乎兵不血刃地就将整个曹魏帝国的权力中枢尽握手中。不过直到此时,曹操皇室依然有着众多地方封疆大吏的支持,曹魏政权也由此分裂成两股力量。司马懿未必有篡位之心,但久经宦海的他也深知交出权力之日也便是身首异处之时,于是这两股力量一次次失去了讲和的机会,并最终引发了“淮南三叛”。

如果曹爽奋力一搏,司马氏未必就能稳胜

嘉平三年(251年),眼前曹魏皇权旁落的太尉王淩起兵,这是第一叛。司马懿率军讨伐,王淩很快投降。只是年过花甲的司马懿此时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就在王凌自杀后不久便病逝于洛阳,其子司马师继之执掌魏国军政大权。

淮南三叛

正元元年(254年),司马师废曹芳改立曹髦为帝,同年,两位名将毌丘俭与文钦再次于寿春起兵意图“清君侧”,这是第二叛。然而,司马师治军统兵之才不亚于其父,迅速将“叛军”各个击破,司马氏的权势进一步巩固。不过历史就是如此的无巧不成书——这一战中,司马师遇袭受惊过度引发瘤疾,最终于次年病逝,这一次再由其弟司马昭继之执掌魏国军政大权。

毌丘俭也是一代名将

甘露二年(257年),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再次据守寿春反司马氏专权,这是第三叛。这一次,“平叛大军”的统率又变成了司马昭。或许真的是天亡曹魏,司马昭又是一位雄才大略、精于兵法的统帅,淮南的第三叛,最终又在司马昭的纵横捭阖之下化为了灰烬。

诸葛诞是诸葛亮的族弟

“淮南三叛”的失败意味着从此自中央到地方支持皇室的力量已几乎不复存在,整个曹魏帝国在事实上已经改姓了司马。傀儡天子曹髦忿而率领宫中的卫兵“讨伐”司马昭,这样视死如归的态度倒是为曹氏赢得了一丝壮烈。最终,曹髦身死,愤怒的司马昭辱骂其“悖逆不道,而又自陷大祸”并褫夺其皇帝封号,迅速拥立年仅十六岁的曹奂为帝。然而朝野上下无人不知,此时的皇帝早已成傀儡,曹魏的江山已然穷途末路。

可怜曹髦,死后竟无帝号

相似的一幕很快上演。就在司马昭病逝的同一年,曹奂下了一道《禅位晋王诏书》,将帝位禅让给了司马昭之子司马炎。这一封诏书,依然是那么诚挚感人,又与四十五年前那一封《禅位魏王诏书》何其相似:“咨尔晋王:我皇祖有虞氏诞膺灵运,受终于陶唐,亦以命于有夏。惟三后陟配于天,而咸用光敷圣德。自兹厥后,天又辑大命于汉。火德既衰,乃眷命我高祖。方轨虞夏四代之明显,我不敢知。惟王乃祖乃父,服膺明哲,辅亮我皇家,勋德光于四海。格尔上下神祗,罔不克顺,地平天成,万邦以乂。应受上帝之命,协皇极之中。肆予一人,祗承天序,以敬授尔位,历数实在尔躬。允执其中,天禄永终。於戏!王其钦顺天命。率循训典,底绥四国,用保天休,无替我二皇之弘烈。”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曹魏代汉后,曹丕封汉献帝刘协为山阳公,治山阳公国。这个山阳公国的国祚比曹魏长很多,一直延续永嘉三年(309年)。而司马炎代魏后,同样封曹奂为陈留王,治陈留王国——陈留王国的国祚更为绵长,直至南齐才被废除,见证了两晋的兴衰。让人感慨的是,东晋的灭亡也正以一份禅位诏书为标志,其行文与《禅位魏王诏书》、《禅位晋王诏书》,又如出一辙,只是开头四个字,改成了“咨尔宋王”……

汉献帝:嘿,你也来啦!魏元帝:……

三国时代缔造了一幕幕战火与兵法的史诗,只是没有人能料到在乱世中摸爬滚打出来的晋朝居然在半个世纪之后便在五胡的兵锋面前丢盔弃甲。在历史的视野下,没有谁能真正笑到最后,三国的创伤还没有恢复,中原大地便踉踉跄跄地进入了下一个华丽血时代。正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本文作者:隐语(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