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宝藏秘闻野史趣闻
历史上,一朝代灭亡后,总有该朝代在某地储藏有宝藏,作为复国资金用。
大清国的宝藏,也是有很多版本,其中流传最广的当属于金庸的《鹿鼎记》。
根据该小说所述,韦小宝独得四十二章经,破解了其中的奥秘,得知鹿鼎山乃是大清龙脉,并藏有无数珍宝,留待大清万一有变,作为复国恢复势力的资金。这韦小宝得知此秘密之后,虽然他曾多次觊觎,但是因与小玄子康熙情深义重,不想因此掘了满洲人的龙脉,而又对不住小玄子和满洲人江山,遂辞官而去,退隐江湖。自此,鹿鼎山藏宝的秘密,便同韦爵爷一起消声灭迹,再也没有人知道宝藏埋藏的确切位置。
那么这个鹿鼎山在何处呢?当然是满洲老家,即金庸设计的,万一大清有变,满洲人撤回老家,得到此笔宝藏就可作为复国的资金。
根据《鹿鼎记》所记载,鹿鼎山应该“是在黑龙江之北,正当阿穆尔河和黑龙江合流之处,在呼玛尔窝集山正北,阿穆尔山西北”,而呼玛尔窝集山就是现在的呼玛县一带。并在另一章节中写到“顺治六年,罗刹人在鹿鼎山筑城,称阿尔巴青(中国则称为雅克萨城),同时顺流东下,沿途剽掠。”而书上所说的雅克萨城就是漠河以东,黑龙江以北的位置。可见,鹿鼎山应该就在现在的黑龙江呼玛县和漠河县一带。
《鹿鼎记》被拍了多版本的电视剧、电影等,其故事情节广为流传。呼玛县为发展旅游,已经开发了寻找大清宝藏之旅。
在距离呼玛县城西南不远,呼玛河与黑龙江的交汇处有一座山,当地就称为鹿鼎山,而这里就应该是龙脉的龙头,或者说是龙脉的入口之所在。
鹿鼎山山势险峻,以“奇松、怪石、神泉、云雾”四绝而著称,站在山上远眺,呼玛秀美风光尽收眼底。鹿鼎山下有多处神奇泉眼,一年四季水流不断,形成大小池子多个。最大池中有一神奇的石柱从潭水钻出,高大、挺拔、矗立,钻天入地,具有阳刚之气,名为鹿角石(祖根石),传说鹿角石是七彩梅花鹿的化身。这根石柱像一条汉子,巍峨屹立、眼望家乡,泪洒成潭,故称望乡石。据当地人讲,不仅是《鹿鼎记》里只样记述,当地人也传说满洲人在这下面埋藏了大量宝藏,素有大清龙脉之称。而且这里,也确实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八旗之索伦铁骑发源地。
呼玛历史久远,是大清国的重要军事基地,当时称其为:呼玛尔、库马尔。清顺治九年(1652)被清军打败的哈巴罗夫匪帮扔下盘距的阿枪斯克冬营,仓皇向黑龙江上游逃跑,在黑龙江南岸呼玛尔河口修筑一个堡砦,称呼玛尔斯克。 1655年,明安达理奉命率师抵进呼玛尔斯克堡,对沙俄发动猛烈攻势,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中国军民抗击沙俄的呼玛尔战斗。1683年,康熙帝令副都统萨布素率兵进驻呼玛尔,建设了呼玛尔木城,屯兵、贮粮、泊船、斥堠,作为清政府抗击沙俄入侵的前沿城堡。
位于呼玛的鹿鼎山风景如画,不亲临其境,是难以想象她有多么的美丽。确实不愧有大清龙脉之称。
大清国时候龙脉被认为是长白山。而呼玛的鹿鼎山的龙脉,或许是只大清国有变以后,再次复国的龙脉。
但鹿鼎山如此之大,《鹿鼎记》却没告诉我们这大清宝藏的具体地点。而知道这笔宝藏的韦小宝,《鹿鼎记》里写的也很有意思,说他是妓女所生,也就无法查清他父亲是谁?连什么民族都无法确认,满汉蒙回藏,都有可能。
实际上,大清的真正宝藏,早被国民党匪帮盗到台湾了。但也不必急。满洲大地物产丰富,地域储藏丰富宝藏,不用去寻找什么大清留下的宝藏,满洲大地本身就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只是大清皇帝退位,并没有选择《鹿鼎记》所给出回老家建议,而是幻想民国给予按约履行清室优待条件。现在想想,即使1924年冯玉祥没到北京逼宫。1928年国民党势力进入北方后,也会彻底撕毁清室优待条件。
关于大清宝藏的传闻,不仅《鹿鼎记》里有记载,很多地方的民间也有传说。比如北京旗人就传闻,在天安门东侧的菖蒲河公园地下,就埋藏着大清宝藏。
本文由兴雨提供有关资料
富察春兵编辑
满族文化网出品,转载请注明。
本文作者:福贝勒府(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