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古代佛塔文物展 千年宝藏 盛世重光野史趣闻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公元前2年正式传入我国,在我国两千余年历史上,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禅宗、净土宗等众多宗派,产生了建筑、雕塑和绘画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与精美作品,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大约于十六国时传入北京,经过两晋南北朝、隋唐的不断传播与发展,到辽代进入全盛时期,自辽至清一直兴盛不衰。佛教在北京的长足发展,留下了寺庙、佛塔、造像、佛画、法物等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的艺术作品,为古都北京增添了绚丽多彩的文化魅力。
新中国建立以来,北京文物工作者本着保护和抢救的文物工作方针,对北京古代遗存的少数佛塔和僧塔进行了考古发掘,清理出大量的佛教文物。这里我们遴选部分佛塔文物进行展出,以期展现古都北京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独特的佛教文化风貌,以及建筑、雕塑和各种工艺等发展水平。
木椅
-
辽
木椅
白釉碗
-
辽
白釉碗
影骨舍利
-
-
影骨,是佛弟子用玉石按照真骨的形状和大小而特制的一种佛舍利,是真骨的仿制品。影骨的设置目的在于保护真骨,同时也可以代表真骨接受礼拜和供养,令信众见如真骨,生起敬仰之。
定窑白釉净水瓶
-
宋
定窑白釉净水瓶
定窑白釉小瓶
-
宋
定窑白釉小瓶
建塔助缘功德碑
-
辽
碑身两面刻满文字,记述净光舍利塔创建者普言和助缘邑子姓名 首行书:“塔主诵孔雀明王经,僧普言崇国寺受业,从统和二十五年到州创建义井院,愿化多人,共办净光佛塔并邑人记。”由此而知,此塔为曾在燕京崇国寺(今北京广安门内长椿街附近)受业的僧人普言发起建造,舍利塔所在地有佛寺,名义井院。
铁盒
-
辽
铁盒
青釉葵瓣盘
-
辽
青釉葵瓣盘
定窑白釉印花方碟
-
宋
定窑白釉印花方碟
白釉圆形碟
-
辽
白釉圆形碟
铁塔铃
-
明
铁塔铃
景德镇窑青白釉褐彩荷叶形盖罐
-
元
景德镇窑青白釉褐彩荷叶形盖罐
青白釉花瓣纹小罐
-
宋
青白釉花瓣纹小罐
龙泉窑青釉刻花莲菊纹碗
-
宋
龙泉窑青釉刻花莲菊纹碗
青白釉碗
-
宋
青白釉碗
景德镇窑卵白釉印花高足碗
-
元
景德镇窑卵白釉印花高足碗
铜五供
-
宋
佛前供奉类器具,分别为香炉一、烛台二和花瓶二。因实为三种类型,故又称“三具足”,象征圆满无缺。这组五供仿照早期青铜器造型样式,风格古朴,工艺精细,品相完好,而且有可靠的出土地点和时代标记,对宋代仿古青铜器研究和断代具有标型器的重要价值。
铜钱
-
宋辽
铜钱
银镜水瓶
-
辽
银镜水瓶
檀木佛龛及铜镀金佛坐像
-
辽
檀木佛龛及铜镀金佛坐像
六臂菩萨像铜牌
-
辽
六臂菩萨像铜牌
观音与善财童子、龙女像铜牌
-
辽
观音与善财童子、龙女像铜牌
舍利石函
-
辽
石函两侧面刻有题记:“大辽燕京涿州范阳县白带云云居寺。此石匣内有银镜瓶一个,内有释迦佛舍利八粒,颗如粟,白如雪,鍮石香炉一个,黄香八两,檀香四两,永为供养,愿益四生,俱登觉道。时辽天庆七年七年三月一日戌时葬,比邱志兴、比丘法聪、比丘善锐。”函内有铜镀金佛坐像一尊、菩萨像铜牌两件、铜熏炉一件、银镜水瓶一件及辽宋钱币32枚。
沙门志才撰《大辽涿鹿山云居寺续秘藏石经塔记》
-
辽
此塔记主要记载前易州管内都纲功德主沙门绍坦为华严堂的三百余粒舍利发心造砖塔十三层一座的因缘,其中特别交待了石经埋藏的位置,称“此塔前相去一步在地宫有石经碑四千五百条”。
楠木描金银佛经函
-
清
由楠木制成,外表髹漆并用金银粉描绘缠枝莲花图案。函内装有铜镀金嘎乌及赤金长寿佛、乾隆御笔《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及藏文《尊胜咒》、錾花镀金银瓶4个、哈达5条、锦缎包袱5块、一百零八子佛珠1串及大量藏香。装置严实且井然有序。经函外护有铜罩。
佛教纹饰铜镜
-
元
1963年崇文龙潭湖北吕家窑村铁可墓出土 镜的外缘刻有十个金刚杵,内心由两个金刚杵交叉成“十”字形,称十字金刚杵或羯磨杵,中央是线刻八宝(轮、螺、伞、盖、花、罐、鱼、长)图案。这些雕刻内容充分反映了墓主人与佛教密宗的密切关系。
景德镇窑卵白釉印花瓷盘
-
元
1973年房山坨里乡上万村“土寺”塔墓出土。
悟玄大师舍利石函函盖拓片
-
金
1973年房山坨里乡上万村“土寺”塔墓出土。
关注文化、博物和历史,为大家呈现更有趣的线上主题展览
微信ID:nazhan2015
QQ群:知亦行的朋友们
515156580
关注我们,定期会组织线下看展览互动,并不定期送最有趣的文创产品给大家~
本文作者:知亦行(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