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修建自己的昌陵,西汉成帝刘骜却挖掘了数以万计的平民墓葬野史趣闻
古人对待死亡后的事情一点也不马虎,特别是过去的皇帝们。今天,我说说汉成帝刘骜修建自己陵墓时,是如何对待那些平民墓葬的。
长安城以东的新丰县戏乡步昌亭一带地处渭河南面的二级台地上,按照刘向的说法,这里“地势卑下,不可为万岁居”,不像“故陵(指延陵) 因天性,据真土,处势高敞,旁近祖考,前又已有十年功绪”(《汉书•陈汤传》),而成帝刘骜却要听信解万年和陈汤“三年可成”的建议,事实上“昌陵在霸城东二十里, 取土东山, 与粟同价”,工程量和花费大得惊人,在墓室挖到30多米深的时候,地下水灌了进来,昌陵终于“所费巨万, 积年无成”(《水经注·渭水》引《关中记》)。

公元前15年的12月,成帝刘骜下了一道诏书,“前将作大匠万年知昌陵卑下”,却要“奏请营作, 建置郭邑, 妄为巧诈, 积土增高, 多赋敛徭役, 兴卒暴之作。卒徒蒙辜, 死者连属, 百姓罢极, 天下匮竭。常侍(王) 闳前为大司农中丞, 数奏昌陵不可成。侍中卫尉(淳于) 长数白宜早止, 徙家反故处。朕以长言下闳章, 公卿议者皆合长计。首建至策, 闳典主省大费, 民以康宁。闳前赐爵关内侯, 黄金百斤。其赐长爵关内侯, 食邑千户, 闳五百户。”刘骜言辞恳切地反思了自己的失误过错,指出解万年和陈汤的“万年佞邪不忠, 毒流众庶” ,以致于“海内怨望, 至今不息” ,于是,把他们赶出京师长安治罪。
事实上,为了给刘骜皇帝修建昌陵,却大肆破坏平民墓冢。刘向《谏营昌陵疏》记载:“发民坟墓,积以万数,营起邑居,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余。”甚至出现了“死者恨于下,生者愁于上,怨气感动阴阳,因之以饥馑,物故流离以十万数,臣甚惛焉。”时人禁不住慨叹:“以死者为有知,发人之墓,其害多矣;若其无知,又安用大?”。
“发人冢墓,断截骸骨,暴扬尸柩……”修建昌陵毁坏了数以万计的百姓墓冢,加重百姓负担,刘向感到这和刘骜即位之后的行为十分不相称,他给成帝的谏书中写道:“改作昌陵,反天地之性,因下为高,积土为山,发徒起邑,并治官馆,大兴繇役,征发如雨……五年不成而反故。”
昌陵虽然半途而废,而修建昌陵时掘发平民墓葬的恶行却留在了历史的深处。后来,《汉书》严厉地指责了昌陵修建时皇室毁坏民冢、暴尸乡野、徭役不断、横征暴敛的行为。
刘骜没有享用自己修建了5年的陵墓,后来,被迁徙到昌陵邑的丞相、御史、将军、列侯、公主等等却把自己的坟墓建在附近,享用了曾经的王土。
昌陵邑遗址紧挨着昌陵,以前在遗址内出土了大量汉代板瓦、筒瓦、“长乐未央”、“长生无极”等瓦当残片。而汉成帝时代的多座王侯公卿墓葬的封土,绝大多数在上一世纪初年至“文革”期间被夷为平地。
自从2002年,昌陵遗址区发现了陵邑的建筑遗物之后,诱发了附近村民疯狂盗掘瓦当的行为。

西汉瓦当西汉瓦当
临潼区西泉乡杨树村的杨某、李某知道村子附近曾经是皇帝的陵邑遗址后就想着能不能弄些瓦当,他们熟悉西安书院门和八仙庵古玩市场。当年9月,玉米高已过人,他们约来同村的几个人,趁着青纱帐季节到自家的地里寻找瓦当。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他们已经挖出了30多枚。把东西埋在杨某家的后院后,他们开始寻找买主。几天后,买主来到杨家看东西,杨某万万没有想到,明明是自己和妻子一起把瓦当埋在后院里的,瓦当怎么会不翼而飞?他无奈之下报了案。
原来是“鬼吃鬼”,同伙中有人在夜晚翻过他家院墙,偷走了东西。
实际上,当时在昌陵邑挖掘瓦当的不止杨某、李某一伙。

西汉瓦当
2008年底,文物部门终于在西安市临潼区窑村、椿树村、于李村、代张杨村一带把昌陵邑遗址的范围调查清楚,发现了大量汉代瓦片、砖块和瓦当。
本文作者:文踪旅迹(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