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野史趣闻

2018-10-31 15:04:32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指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英、法、德、美、日、俄、义、奥等国派遣的联合远征军,为镇压中国北方义和团运动而入侵中国所引发的战争。派遣的联合远征军;开始时总人数约3万人,后来增至约5万人,欲藉助义和团之力排外;她派军机大臣刚毅往涿州视察,刚毅回奏称:「天降义和团,以灭洋人」。在部分朝廷亲贵支持下,义和拳开始以「扶清灭洋」为口号,大举进京勤王,到处杀害外国人及教徒,烧教堂、拆电线、毁铁路,并攻进天津租界。各国公使要求清廷取缔义和团,但未获回应。

战争经过1900年5月31日,北京东交民巷外国使馆要求加强保护。英、俄、法、美、义、日六国从天津派水兵及海军陆战队349人登岸,乘火车于当晚抵北京。6月3日,德、奥派兵83人抵京。6月10日,北京使馆对外通讯断绝。各国驻天津领事及海军将领召开会议后,决定组成联军,由英国皇家海军中将西摩尔于次日乘火车前往北京。北京东交民巷各使馆筑起防御工事,由英国全权公使窦纳乐负责指挥抵抗。使馆区内被围者约3000人,当中2000人为寻求保护之华人,外国男性400人,女性147人,儿童76人。保护使馆的包括409名外国水兵及陆战队员,配备三支机关枪及四门小火炮。使馆内有足够水井及粮食。英使馆内更有小马150匹可供食用。

6月11日,日本驻清使馆书记杉山彬被刚调入京的清兵甘军所杀,开腹剖心。西摩尔率领之联军二千余人,从大沽出发,经天津向北京推进。团民拆毁天津到北京的铁路,又设下埋伏,在廊坊和杨村之间包围联军。数千团民及二千名清军(聂士成指挥之武卫前军)在廊坊袭击联军,联军死伤近四百人,只得就地防守。清廷将此役称为「廊坊大捷」。

6月14日,德国公使克林德率士兵出外寻衅,见拳民即毫不迟疑下令开枪,打死约20人。6月15日,军机处一度传旨,令在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以及山东巡抚袁世凯速入京;两人均未赴召。

6月16日,天津租界之对外电报中断。各国海军将领会议,决定占领大沽口炮台。同日,慈禧召开御前会议后,发出解散拳民的上谕。6月17日,大沽炮台陷落。此时,慈禧太后收到一则假造情报,云洋人出兵是为了逼她归政光绪帝;于是太后态度一百八十度转变,命载勋任步军统领九门提督,会刚毅、载漪、载濂、载澜等亲贵统领义和团。

6月20日,德使克林德代表各国前往总理衙门要求保护,途中被清军虎神营士兵伏击杀死,酿成开战的导火线。

21日,清廷以光绪帝的名义,向英国、美国、法国、德国、义大利、日本、俄国、奥匈帝国、西班牙、比利时、荷兰等十一国同时宣战;同时,还悬赏捕杀洋人:「杀一洋人赏五十两、洋妇四十两、洋孩三十两」。义和团及官军(主要为荣禄手下之甘军)开始围攻使馆区。

6月23日,联军自大沽登陆,解西摩尔之围。6月25日,清廷当权派载漪、载勋、载濂、载滢等率拳民六十多人奔瀛台欲弒光绪帝,为慈禧太后所阻而未果。慈禧太后谕荣禄停攻使馆,并送蔬果食物等往使馆慰问。

6月27日,一支由300多清国流民组成的雇佣军代表英军对清作战的威海卫中国军团以英军第一军团的名义攻占了北洋军的军火库,并在7月9日攻占了海关署的军火库;7月13、14二日与联军会合占领了天津城,随后又直扑北京,随联军参加了解救公使馆区的一系列战斗。

6月28日,清军复攻使馆。7月9日,聂士成于天津城南战死。14日,联军占领天津;直隶总督裕禄兵败自杀。

7月15日,俄军于黑龙江海兰泡越境,悉数屠杀清民六千多人。

7月26日,慈禧太后以李秉衡掌京郊武卫军,防守京畿。

7月28日,主和的大臣许景澄及袁昶被处死。

8月2日,联军集兵二万自天津沿运河两岸进发;4日进逼北京,尽管当时京津之间的清军及拳民合计有15万之多,但联军沿途并未遭遇强力抵抗。不过时值仲夏,气候炎热潮湿,加上沿途浓密的玉米地形成天然屏障,为联军进军增添了困难。

8月11日,清廷处死主和的大臣联元、立山及徐用仪。李秉衡于通州自杀。

8月14日凌晨,联军来到北京城外,发起总攻击——俄军攻东直门,日军攻朝阳门,美军攻东便门。俄军与日军面对的城墙较高,且遭遇的抵抗较强,各自阵亡了约100人;而美军进攻的东便门城墙较低,且离清军火力较远。上午11时,美军使用云梯,让第九步兵队带着星条旗爬上城墙,成为最先攻入外城的部队;美军虽入外城,但被清军的炮火压制,难以继续前进。英军中午始达北京,攻广渠门,至下午2时许攻入。晚上9时,俄、日军分由东直、朝阳二门突入。

15日,联军逐步攻占北京各城门,与清军在城内展开巷战;至当晚,联军已基本占领全城;慈禧太后、光绪帝和亲贵大臣仓皇离京,珍妃遭投井溺毙。慈禧太后等人先逃至怀来县,又辗转逃亡至大同、太原,最后来到西安;在西安,太后以皇帝名义下罪己诏,召庆亲王奕劻和两广总督李鸿章与联军议和。

9月,德国陆军元帅阿尔弗雷德·冯·瓦德西被推为联军总司令来清。德军在北京陷落之后两个月才到达清国。德皇威廉二世7月2日发布的命令:「你们知道,你们面对一个狡猾的、勇敢的、武备良好的和残忍的敌人。假如你们遇到他,记住:不要同情他,不要接收战俘。你们要勇敢地作战,让中国人在一千年后还不敢窥视德国人。」四处掳掠,而备受批评。威廉二世的这段讲话是对5世纪匈奴入侵欧洲的回忆。后来这段话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英国人借用来贬损他们的德国敌人。此后联军陆续增兵至十万,由京津出兵,分攻山海关、保定、正定等地,甚至进入山西境内。同时,俄国单独调集步兵、骑兵十七万,分六路进占南满洲。

八国联军的非人道暴行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德军、俄军、法军有滥杀、强奸、抢劫、烧毁等非人道暴行。在北京,以樊国梁为首的教士们发出「布告」容许天主教徒在8月18日教堂解围后八天之内抢夺生活必需品,规定抢夺不满50银两的,不用上缴;超过50银两的,应负责偿还,或交教堂处理。法国媒体曾刊登回国士兵的陈述:「从北堂我们开向皇宫,修士们跟着我们去……他们怂恿我们屠杀、抢劫……我们行抢都是替教士干的。我们奉命在城中为所欲为三天,爱杀就杀,爱拿就拿,实际抢了八天。教士们做我们的向导。我们进一家就随便拿东西,我们把店掌柜抓了当仆役,教士们把抢来的东西,让他们背着运到北堂去了……」。根据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撰文的揭露,仅在河北任丘县一处,美国基督传教士梅子明以「用人头抵人头」为口号就杀害了中国无辜农民680人。

影响京津占领八国联军占领天津后成立临时军政府,管理天津。有关史料见《八国联军占领实录(天津临时政府会议纪要上下)》。北京占领区划分八国占领部分北京外城德国西北区美国西南区英国东南区北京内城日本东城及西城的北部俄国东城的南部德国东城的南部英国西城的南部法国西城的中部义大利东西城各占一块不包括「紫禁城」的皇城英国、日本、德国皇城东部美国、义大利、法国、俄国皇城西部和谈缔约及战后处置10月4日法国向各国提出备忘录,包括惩凶、赔款,在北京及其附近地区驻军、毁大沽炮台等六项要求;12月联军提出《议和大纲》十二条,12月24日迫使清政府全盘接受,后来又加入了西班牙、比利时、荷兰三国。翌年(1901年)正月,清廷惩治「拳乱」罪首:端亲王载漪、辅国公载澜发配新疆;庄亲王载勋、右都御史英年、刑部尚书赵舒翘等人勒令自尽;时任山西巡抚毓贤、礼部尚书启秀等人处斩。四月,派醇亲王载沣任头等专使大臣,赴德谢罪;同时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八国联军之行动,以清政府与十一个国签订《辛丑条约》告结;条约正文及附件十九项,于1901年9月7日正式签署,规定清政府赔款白银四亿五千万两(以当时清国人口每人一两计),年利息4厘,分三十九年付清,本利合计共九亿八千二百多万两,以清国关税和盐税作担保,此即「庚子赔款」;此外,清廷承诺毁弃大沽口炮台,允许列强在北京、天津、山海关等地驻军,造成京师门户洞开,亦是1937年芦沟桥事变,日军出现在平津一带的原因。和约缔结后,八国联军除留一部常驻京津、津榆两线外,其余撤退,但因不包括俄国独自出兵的部分,造成1904年日俄战争争夺满洲的远因。

清统治体制变动与中国衰弱华北大乱之际,东南各省督抚自行宣布中立;从此清中央政府权威低落,汉族有力疆臣抬头。慈禧太后采行新政(1901-1908):建立36个师团新军,新设商部(商工业省),奖励实业;设置学部(教育部),改革教育,公布学制与设立学校,派遣留学生到日本,废止科举考试,1906年答应模仿日本实施宪政,1908年宣布模仿日本明治宪法的大纲,并在各省成立谘议局(地方议会)建立以日本为范本的主权国家。远东列强势力变动俄国除了与随联军进攻北京外,更另外从南北两路派二十余万人进占满洲。北路俄军8月攻占黑龙江将军驻地齐齐哈尔,至9月占领吉林乌拉驻地吉林;南路8月占据营口,10月占领盛京,10月6日两军会师,占据了南满全境。1902年,英国为防范俄国南下,图以日本作为牵制,乃与日本缔结同盟。日俄两国围绕着朝鲜归属及南满洲利权等问题角力,终于引爆1904-1905年间的日俄战争。

本文作者:一叩三千年(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