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老人和她的百年老店野史趣闻
内容来源:云岭先锋网
昆明大观商业城背后狭长的西安马路上,已经有着上百年历史的张学成毛笔庄就位于这里。
86岁的桂焕兰老人,每天就这样静静地守着10平方米大小的门面,戴着老花镜,一遍遍重复着制作毛笔的108道工序。过去的数十年间,张家人通过手中的这把刻刀将制笔文化传承到了四面八方。如今,这位满头银发的老人可能已经是昆明最后一位能完成手制毛笔全道工序的制笔人。

而随着时代变迁,年事渐高的桂焕兰开始为手工制笔的技艺传承而担忧,除了后辈们不愿继承这门枯燥且赚不了钱的技艺外,随时面临拆迁的西安马路也可能让这家百年老店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之中。
百年老店藏身城中村
与小西门附近的黄金地段相比,早些年就被划入城中村拆迁范围的西安马路显得破败不堪。附近老街道被拆迁后,这里一度沦为了堆放垃圾及收集废旧物品的场所。
然而就是这样一条破败不堪的街道,却隐藏着一家极富历史文化韵味的百年老店:张学成毛笔庄。
如今,店里已经只有86岁的老人桂焕兰在坚持古法制笔的工艺。尽管手工制笔的工序极为复杂,产出的毛笔质量也很高,但让人尴尬的是,这家百年老店的生意只能算是勉强支撑,这样的状况让桂焕兰经常忍不住感概,“和以前真的是没法比喽。”

老人的感概确实是有缘由的,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这间百年老字号从辉煌到没落,镌刻着昆明一个多世纪历史变迁的深深烙印。
民国初年,为避兵乱,张学成从江西推着独轮车西迁入滇,整整走了48天。不久之后,昆明武成路上,就有了一家“张学成毛笔庄”。
百年后,张学成毛笔庄已经从武成路两层高的房子搬到了杂乱的西安马路,时代发生着巨变,85岁的桂焕兰是这家老店的第四代传承人,依然坚持着古法制笔的工艺。每天上午一大早,桂焕兰就会来到店里,稍作整理后便开始了一天的劳作。
在她看来,制作毛笔的108道工序都要严格执行,首先是选料,狼毫要东北冬天黄鼠狼的尾须,羊毫要江浙一带的羊毛,笔杆可以从西山区墨雨龙潭选上好的竹子。桂焕兰介绍,做毛笔要先‘水盆’,即在水里梳理毛须,只能用冷水,并且脱脂,然后是‘干作’,做笔杆,装笔头。在以上这些工序昨晚后,就要开始‘整笔’,修剪分叉笔毛。

“最后是‘刻字’,也就是在笔杆上镌刻下笔的类型和出处。”桂焕兰说,刻字这道工序目前是由自己的大儿子来完成。
由于是纯手工制作,双手会常年浸泡在冷水中制作笔头,久而久之,桂焕兰身上落下了风湿的毛病,脊椎和腰也因为常年坐在工作台上弯腰制笔,有些佝偻。如今,靠着大儿子和小儿子帮忙,张学成毛笔庄1个月最多也只能做出三四百支笔,这个产量显然不能与批量生产的现代化流水线相比,然而张学成毛笔庄的价格却很是亲民。
桂焕兰并不纠结于毛笔价格高低,在她看来,手工制笔如何才能传承下去是目前最让她担忧的事情,她不希望这家老字号,在不久之后消失在自己手中。
85岁老人的毛笔情结
68年前,17岁的桂焕兰坐着独轮车,从江西来到昆明嫁给张民杰,成为了张学成的曾孙媳。在交通不便的当时,桂焕兰千里迢迢地嫁到昆明一度被传为佳话。不过,在熟悉她的人看来,这位老人的传奇并不仅仅是因为这段遥远的婚姻,而是她与毛笔近70年的不解情结。
1948年,桂焕兰初入昆明,张学成毛笔庄也迎来了最为辉煌的一段时期。当时,毛笔庄坐落于武成路旁一栋两层的大房子,前楼一层做店面,二层是作坊,后楼一层也是作坊,人全住在二层的三间房里。来到昆明后,桂焕兰很快就住进了武成路的大房子里,自此与毛笔结下不解之缘。

“传儿媳不传女儿”是制笔行业的一个行规。在老辈人眼中,女儿是要嫁人的,如果把祖传的手艺传给女儿,总有一天,女儿要将这门手艺带走。聪慧的桂焕兰成了这条行规的受益者,一进门便成为了继承家族手艺的绝对人选。
尽管有些不愿意,但她还是很快就掌握了手工制笔的108道工序。毕竟在毛笔需求量很大的当时,这门手艺足以让她们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张民杰劳改回来,一家人喜极而泣。但此时,家里早已物是人非,原先鼎盛的毛笔庄也已不见踪迹,甚至家里残存的一些制笔材料都被破坏得所剩无几。为了糊口,两鬓斑白的老两口又重新在大观街上摆小摊做起了毛笔生意。十多年前,张学成毛笔店辗转搬到了西安马路,不过此时,店面已从鼎盛时期的两层楼房变成了十几平米的小作坊。
2000年,张民杰的眼睛失明,制笔生涯划上记号,从此,店内能够手工完成制笔所有工艺的只剩下了桂焕兰一人。
再回头已是白首
在桂焕兰看来,制作有着“治世之功”的毛笔,只是做了学问的邻居,终究她只是个制笔的匠人。不过,经过了几十年的熏陶和沉淀,她身上还是多了一些文化人特有的书香气,少了些商人的市侩,她笑称这是沾了买笔顾客的光。
但这些对这门老手艺的传承根本无济于事,毕竟,如今的她已经85岁高龄。而在子女中,大儿子和小儿子有学习制笔的天赋,不过历经苦难后,她并不希望子女像自己一样,用一生的时间来制作毛笔。她不奢求子女们能做更多,只是一个经历百年风雨飘摇的笔庄,如今仅靠一人维持,她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便经常和顾客唠叨,“做笔这门手艺,怕是要断了。”

除了手艺人的青黄不接,毛笔庄面临的最大问题其实是随时可能到来的拆迁。毕竟在城市的黄金地段,西安马路的改造是昆明发展的大势所趋。
前不久,本已经提上日程的拆迁问题因种种原因再度搁浅,桂焕兰才稍稍安了心。但是她真的不知道这间百年老店,是否还有未来。
是的!西安马路老了,房屋都破败得摇摇欲坠;张学成笔庄老了,毕竟已起起伏伏一个多世纪;而如今,桂焕兰也老了。
本文作者:品牌研究(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