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清廷授勋的德国炮舰,却参与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野史趣闻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喀尔拉
1840年,西方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国门。自此之后的近一百年间,无数列强的舰艇轮船都曾出入于中国的近海内江之中。外国舰船随意出没于我国海域内本是一种不愿提起的耻辱,但却有一艘德意志帝国的“伊力达斯”炮舰载入了中国的史册,甚至清廷都为其船长与水员颁发了双龙宝星勋章,上海也曾有着纪念本舰艇的雕塑。“伊力达斯”号究竟做了什么可以获得如此殊荣?而这艘炮舰又与中国有着怎么样的不解之缘?
一、前世
经过1870年—1871年的普法战争,德意志帝国建立。作为新生的工业国家,德国需要广阔的殖民地为其提供原料、市场、劳动力。而当时世界基本已被列强瓜分完毕,在没有能力掀起一场殖民地的大洗牌时,德国只好自己去寻找一些还未被占据的偏僻岛屿,而新几内亚和太平洋群岛则成为了它的目标。而对于殖民这些化外之地来说,大型军舰完全没有用武之地,反而在普法战争中就大显身手的小型炮舰成为了最合适的干预落后地区的武器。“伊力达斯”号所属的“狼”级炮舰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伊力达斯”号在1878年于但泽下水,此炮舰重560吨,长155英尺。可以称为炮艇中的“小个子”。而它那142马力的发动机可以使炮舰最高速度达到8节。这样的性能足以承担警备、保护殖民地的任务。除去蒸汽动力,“伊力达斯”号还是一艘三桅杆帆船,这使得航行中缺乏燃煤也不再是个问题。为了在使用风帆时最大化减少阻力,它的螺旋桨还可以悬挂起来,设计十分巧妙。同时,它还由两个125毫米和两个87毫米后膛炮、两个37毫米速射炮全副武装着,船上可以携带85名船员。
在来到中国前,“伊力达斯”号曾在东南亚的加罗林群岛服役6年,完成了在该地区与西班牙的竞争。1886年,在回到德国接受改装后,“伊力达斯”号回到远东地区,在中日韩三国展开了忙碌的贸易保护与炫耀武力的作业。这种快速而火力迅猛的炮艇同样适合在半殖民中国使用,当时在长江上耀武扬威的,主要就是这样的炮舰。“炮舰外交”也因此得名。1891年,它还与法国舰艇合作保护长江上的西方贸易。而三年后的中日甲午战争则让“伊力达斯”号炮舰第一次为国人所知。
1894年7月25日,英国怡和公司商船高升号为清政府运输士兵和军火辎重,驶入丰岛海域。日本军舰浪速号在两国还未宣战的情况下,突然开炮,击沉了没有武装的高升号运输船。运输船上的大批清兵落水,日军不仅不予救援,还开枪射杀毫无抵抗能力的落水兵丁。而当时高升号上的德籍顾问汉纳根及百余兵丁、船员凫水至附近的夏巴臬尔岛。适逢“伊力达斯”号、法国“狮”号两艘炮舰及英国“海豚”号巡洋舰经过该水域,三舰迅速施救,最终,“伊力达斯”号出力最大,救下清兵百余人。
事后,为感谢“伊力达斯”号对遇难官兵的援救,李鸿章奏请清廷,为船长颁发了二等第三双龙宝星勋章,其他有功船员也获得了不等的双龙宝星勋章。从此以后,“伊力达斯”号便在船头悬挂上了宝星样式的装饰品以示纪念,而“伊力达斯”之名也进入了中国档案的记载之中。
当然,“伊力达斯”号并非从此就成为了中国人民的朋友,它仍然在远东执行着德国赋予它的任务。甲午战后,台湾被割让,台湾岛上掀起了大规模反抗日本侵略的起义暴动。为了保护德国人的生命财产,“伊力达斯”号奔赴台湾,在这次战斗中,它炮击了中方的驻防部队。
服役了近20年的“伊力达斯”号最终没有在战争中沉没,反而倒在了一次台风之中。1896年6月23日,它在山东荣成成山头海域遭遇台风,“伊力达斯”号以最大马力避开近岸浅水区的珊瑚礁,但它的桅杆全部断裂,最终在午夜,“伊力达斯”号触礁沉没,船上的88名船员仅有11名幸存。所有军官,包括船长,全部遇难。
在“伊力达斯”号上发生的灾难震惊了整个德意志帝国,自从即位以来就强调要建立一支强大海军的威廉二世对这艘传奇炮舰的陨落十分惋惜。为了纪念这艘航行了数十万海里,培养了无数德国海军军官与士兵的老炮舰,德国民众筹款在中国上海与德国基尔建立了桅杆状的纪念碑。
二、今生
在第一代“伊力达斯”号沉没一年后,德国但泽造船厂建造了第二代“伊力达斯”号炮舰。相比第一代,第二代的“伊力达斯”号炮舰全面升级。它长214英尺,重1048公吨,配备三台三段膨胀蒸汽发动机与四台燃煤锅炉,在此动力驱动下,最高时速可达14.8节。在武器配备上,第二代“伊力达斯”号可搭载乘员130人。船上装备4门8.8 cm SK L/30炮,6门 37mm Hotchkiss-Kanone机关炮。
1898年12月1日,第二代“伊力达斯”号炮舰正式加入德国海军。它同第一代一样被派遣到远东地区执行任务。此后不久的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在运动中,德国公使克林德遭到刺杀,德皇威廉二世为了报复,派遣大量军队加入联军,准备镇压义和团运动,而第二代“伊力达斯”号也在其中。在第四次大沽口炮台之战中,第二代“伊力达斯”号是率先进入海河的列强舰船之一,它与大沽口炮台展开了激烈的炮击战,并协助英国鱼雷艇缴获中国的德制鱼雷艇,掩护了德奥英意陆战队登陆作战。在战后,“伊力达斯”号因为作战英勇,其形象被德国雕刻在了战后发行的“1900年大沽炮台”纪念章上。
不过,第二代“伊力达斯”号也没有得到“善终”。在激烈的大沽口之战中幸存的“伊力达斯”号在中国继续执勤了14年,期间大多在山东青岛的德国租界停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陆战事吃紧,“伊力达斯”号及其姊妹舰和部分德国海军士兵负责保护青岛的租界。但是,由于中、日接连对德宣战,德国又无暇向远东派遣援军。青岛的留守部队成为了日本眼前的肥肉。1914年末,英日组成联军进攻青岛,而只有数千人留守的德国岂是对手,经过数周的战斗,德国最终战败,为了不让军舰被缴获,德国海军将所有停留在青岛港内的军舰凿沉。最终,一代传奇炮舰“伊力达斯”号于1898年9月28日自沉于青岛,而坐落在上海的纪念第一代“伊力达斯”号的纪念碑也在1918年12月被仇恨德国的法国人砸毁。这艘与中国有着诸多缘分的炮舰在中国最后一丝的痕迹也被抹去。
后记
“伊力达斯”号在可以说是德国殖民的标志,无论是炮艇本身,还是在上海建设的纪念碑都为在华德人所津津乐道。被清廷授勋、与台风抗争、炮击大沽口的“伊力达斯”号炮艇在他们眼中是一个活生生的传奇。但最终,这份特殊的文化记忆由于德国势力在中国的衰退消失殆尽。时至今日,国人已经完全遗忘了曾经有这么一艘与中国有着种种缘分的外国军舰。我们不需要为“伊力达斯”而惋惜, “伊力达斯”号只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趣事逸闻,毕竟它本质上只是一个德国在华殖民的工具,我们无需为它投入什么感情。
本文作者:历史风云录(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