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真实的和珅其人其事野史趣闻
1.和珅生平介绍
和珅(1750年5月28日—1799年2月22日),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人,清朝中期权贵。和珅曾担任和兼任了清王朝中央政府的众多关键要职,封一等忠襄公和官拜文华殿大学士,其职务主要包括内阁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理藩院尚书,还兼任内务府总管、翰林院掌院学士、《四库全书》总纂官、领侍卫内大臣、步军统领等数十个重要职。可谓权倾一时。
2.和珅的才能
和珅政务娴熟,博学多知,思维敏捷,才智过人,记忆力出众,通晓汉、满、蒙、藏多门语言,不止在八旗子弟里算得第一流全才,甚至在当时整个大清帝国三万万人口中,不带民族偏见地说,也必须承认他是第一流人才。在整顿财政,敛财积蓄方面,和珅更算上百年一出的天才,整整20年里,将偌大一个大清帝国的财政打理得井井有条。
3.和珅的发迹
和珅初为官时,精明强干,乾隆帝对其宠信有加,并将幼女十公主嫁给和珅长子丰绅殷德,使和珅不仅大权在握,而且成为皇亲国戚。随着权力的成长,他的私欲也日益膨胀,利用职务之便,结党营私,聚敛钱财,打击政敌。此外,和珅还亲自经营工商业,开设当铺七十五间,设大小银号三百多间,且与英国东印度公司、广东十三行有商业往来。
和珅画像
和珅为人圆滑,

伶牙俐齿,善于揣摩圣意。和珅的伶牙俐齿是出了名的,不光对大臣,对皇帝,甚至在外交方面,和珅都颇有成就,英国使臣马戛尔尼曾这样评价和珅:保持了他尊严的身份,态度和蔼可亲,对问题的认识尖锐深刻,不愧是一面成熟的政治家。而善于揣摩圣意,则是和珅发迹至关重要的一点。
乾隆皇帝六下江南,而大多都是和珅鼓动的,乾隆皇帝想下江南游玩,却担心路途遥远,怕劳民伤财,而和珅却道:“圣祖皇帝六次南巡,非但未招致民怨反而被颂为圣君。古来圣君,莫如尧舜,《尚书·舜典》也说,五载一巡狩,可见自古巡览就是胜典。但凡圣君,道本相似,何况国库殷实,金银充足,区区巡游不会耗费多少库银。”此话正好迎合了乾隆皇帝的心思,使得乾隆皇帝对和珅更为赏识,步步升官不在话下。
乾隆皇帝到了晚年,可以说由宠信和珅变为依赖和珅,晚年的乾隆皇帝说话困难,但乾隆皇帝的一个眼神,一个表情,和珅都能立马明白皇帝想要干什么,说什么,足以见得和珅揣摩圣意的本事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权力也一步步增大。
所以每天上朝满朝文武三跪九叩后,和珅就等同摄政,满朝文武上奏什么,他就“听取”乾隆说话,自己下判断,把持朝政,因此清人都称和珅为“二皇帝”。而坐在一旁的嘉庆皇帝没有实权,真正握有实权的是和珅和乾隆。
4.和珅的最后结局
所谓月盈则亏,多行不义必自毙,和珅机关算尽,拥有了万贯家财,权倾天下,可以说是风光无限,可是,有一点,和珅确实失算了,那就是他所依仗的的乾隆皇帝,终有一天会驾崩,而新皇帝嘉庆帝,还会像乾隆皇帝那样宠信他吗?
嘉庆皇帝在登基前对和珅的贪污早已不满,却惧怕和珅的权势而忍气吞声,但乾隆皇帝一死,自己大权在握,再加上当时国库的亏空,扳倒和珅,抄其家产,必定能补足国库,正如民间的一句话“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嘉庆皇帝扳倒和珅,不但顺应民意,而且还能补足国库,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再说和珅,虽然权倾天下,但有一点,自己权位再高,却是依靠乾隆皇帝所获得的,并不像曹操那样无需依赖皇帝,拥有政权和最重要的军权,乾隆皇帝驾崩,和珅失去了靠山,新皇帝即位后,宣布和珅的二十大罪状,从前那些附庸于他的大臣此时也站在了嘉庆皇帝这一边,和珅兵败如山倒,被缉拿下狱,赐三尺白绫自尽,和珅临死时,还作了两首绝命诗:
夜色明如许,
嗟令困不伸。
百年原是梦,
廿载枉劳神。
室暗难挨晓,
墙高不见春。
星辰环冷月,
缧绁泣孤臣,
对景伤前事,
怀才误此身。
余生料无几,
空负九重仁。
而在被赐白绫之后,又作了一首:
五十年来梦幻真,
今朝撒手谢红尘。
他日水泛含龙日,
留取香烟是后身。
从这两首诗中便可以看出和珅此时的心境以及和珅的才华,在将死之时还能如此淡定,写下绝命诗,可见和珅的确不同凡响。
和珅,贪污敛财,欺压百姓,的确算不上什么好人,但如果仅凭借一些电视剧,小说,外传来评定和珅,认定和珅是一个一无是处的大贪官,这也未免有失公正,和珅所投资的商业,也极大的促进了一种新型商业的萌芽,也给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珅是千古第一巨贪,但也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经济家,诗人,他的聪明才智,也是超乎常人的。
和珅在他短短的49年的生涯中,撇开他贪污受贿的事情来看,过的轰轰烈烈,古今中外,没有几个人能和他匹敌
本文作者:疗伤撩人(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