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皇帝怕太监?明朝的大臣居然这样!野史趣闻
明朝大臣不怕皇帝怕太监,说起来有点匪夷所思?明太祖朱元璋带领农民起义,北伐中原,收复燕云十二州,结束了蒙元的统治,最终统一了中国,在位期间加强了中央集权。皇帝如此强大,大臣怎么会怕太监?

这就要从明成祖朱棣说起,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中,太监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不仅仅在幕后,战场上也他们,有功之臣,不赏说不过去,更何况朱棣对于这群太监起了拉拢之心,于是在1420年,朱棣设立了东厂,打破了太祖有关“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的禁令,并让亲信太监担任首领。至此太监的身份发生了变化,而此时朱棣还是防范着太监,限制太监学习文化知识。所以永乐时期,太监对于国家没有什么太大的危害,他们仅仅是皇帝的亲信。

时间行至明朝中期,太监不断接近权利中心,由于没有文化知识,太监们仍然没有泛起太大的风浪,直到明宣宗朱瞻基即为,他和朱棣一样,废除了先祖对于太监的限制,设立“内书堂”,让太监们修习文化知识,这回太监们可是来了个大翻身。
俗话说,不怕流氓会打架,就怕流氓有文化。太监亦是如此,想想以前不识字的太监,诏书奏折什么都看不懂,而现在皇上允许内阁参与批阅奏折,还允许他们把处理意见写在奏折上,这给了内阁极大的权利,看上去只是对内阁有好处,为了冲散内阁的权利,皇帝又把最后决定批奏生效的权利给了太监。

这下好了,太监们不仅仅能看懂奏折,还决定了怎么处理。内阁的决议决定出来了,太监这里不通过,内阁成员就要重新决议,再向太监申请。如此一来国家权力便握在了太监们的手中。明朝显赫一时的大太监,如王振、刘瑾、魏忠贤等人,都是通过司礼监秉笔太监、掌印太监一职作威作福。刘瑾被称为“立皇帝”,魏忠贤被称为“九千九百岁”,权倾朝野,风光无两。

难道大臣们不会向皇上汇报吗?还真不是不会,而是没有门路啊。皇上不理朝政,不见大臣,所有有关大臣的消息都是听太监说的,这帮大臣想讨好皇上都没机会,自然对太监畏之如虎。之后的东厂西厂也是权倾朝野,形成了庞大的太监集团,东厂内部甚至还设有监狱,集团内部有着全套的司法机构和程序。
明太祖、明成祖如此强势的皇帝,谁也没想到他们的子孙竟然将江山社稷败在了一群太监的手中。

本文作者:儒释道修心堂(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