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的真相:你若是李世民,会做出相反的选择吗?野史趣闻

2018-10-30 18:05:29

唐朝的第二任皇帝,唐太宗在“权”的方面,首要面对的使命有两个:一是得到皇位,具有登峰造极的权力;二是开辟国土,成为全国的君主。关于内部的争权者,杀之,关于外部的争权者,盟之。但在整个用“权”的过程中,均采用了恩威并施的策略。

唐太宗李世民

历朝历代为争夺皇位斗争都是最激烈、最严酷的,特别是在嫡长子与皇太子实力不济之时的斗争会不断升级持续恶化,唐太宗李世民排行第二,刚好也有这么一个大哥,是其皇位的最强竞争者。而其父亲唐高祖李渊呢,又是一个特别遵循旧制的人,一贯认为嫡长子应该继承自己的帝位。

李世民是个很有心计的人,他知道嫡长子的地位是无法争了,但可以另辟蹊径,从才能、业绩、声威等方面全面超越。所以,李世民私下里学习特别用功,留意自身修为,并且还广交朋友,扶植自己的实力。他牢牢把握了军权,善待手下将领和战士,对老百姓也很好,在百姓中有很高的声威。特别是唐朝定国后,为稳定局势而进行的六次大规模的征讨军事活动中,李世民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从此李世民的声威和实力达到了极致。传闻,李世民班师回长安,一路上,地方官员甚至以皇帝的礼仪款待。

唐朝时期的疆域

这种状况,让大哥李建成很是忧虑。当然,李建成也不是省油的灯,他这些年操纵朝政,并且和一些权臣搞好关系。他给四弟李元吉许多承诺,二人关系很好。确保要害时间,这个弟弟会站在自己这边。基本上,宫里宫外都是李建成的人。之前,李建成考虑到李世民军功显赫,一贯隐忍其实力的发展。但现如今,全国割据势力基本平定,是到了该处理内部矛盾的时候了。所以,他向老爸李渊主张由四弟李元吉做统帅出征突厥,借此要夺取李世民的军权。

李世民尽管常年在外交兵,但并不是对朝内状况一窍不通。其实,他早在李建成周围组织了许多“卧底”,对李建成的一举一动一目了然。但他没有沉迷于其中的成果,更觉得有必要处理自己权利路上的妨碍。当了解到李建成的最新动态后,李世民决议先下手为强。但究竟怎样处置这个皇太子呢?李世民手下将士们都很有顾忌,这毕竟是“老板”的亲大哥,李世民这时表了态:“有什么计谋,你们尽管说,但必须由我来决议是否履行。”大多数人的意见是将皇太子及首要同党软禁起来,不让他们再干预政事。李世民当即驳斥:“李建成现已党宇林立,软禁起来不能从根本上解除对自己的威胁。”众将士都理解了“老板”的意思,有人提出意见,想办法迫使李建成等进宫,然后在途中进行截杀。李世民是赞同的,但由谁去担任做这个工作,他都不是很放心。所以,他必须由自己亲自来完成这一任务,并带上了对自己最为忠心耿耿的大将尉迟恭。

宣武门之变插图

工作的开展依计进行。而李世民最担心的一幕也的确发生了。公元626年7月2日晚,玄武门前,大哥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在逃跑时,手下将士都不敢下手,包含这个尉迟恭。“不能让大哥跑掉,不然这么多年的苦心经营就全部白费了”,李世民射出了致命的一箭,正中李建成要害,当场毙命。而尉迟恭也当机立断,用弓箭射死了李元吉。唐高祖李渊知道后,盛怒!但又能怎么办,眼下就只有这么一个儿子了,并且兵权还在其手里。因而,不得不立李世民为皇太子。两个月后,无可奈何的李渊,将皇位让给了次子李世民。

尽管内部现已没有对手,但外部仍不安稳。刚即位不久,突厥领袖颉利可汗传闻唐朝政局发作动乱,以为有隙可乘。亲率大军一路南下,简直未遇到任何反抗,来到了与长安城隔河相望的渭水北岸。而此刻呢,长安城内并没有多少军力,大队人马哪去了呢,原来,李世民是想在半路截杀突厥部队。但颉利可汗并没有和唐军硬碰硬,而是加快行军速度,绕过防地,直扑长安城。

正在整个朝野上下不知所措时,李世民异常镇定,一方面调其他部队来援助,另一方面让去阻拦的部队赶忙回援。自己则要亲自出城去会会颉利可汗,为援军多赢得一些时间。众大臣纷繁相劝:“这可使不得,这样会冒太大的风险。”李世民很镇定地说:“咱们大唐给突厥供奉现已快十年了,但突厥仍不满意,早晚我要和他们开战,但不是今日。今日,我仅仅想通知他们,咱们不怕他们。”说完,找了五个比较了解突厥的大臣出城了,直奔突厥大军。

影视剧里的 颉利可汗

颉利可汗看到李世民就带了这么几个人来,很古怪,心里犯嘀咕:“都说这小子能交兵,没想到这么狂,莫非有什么圈套,先看看不妨。”没想到,李世民一个人径自来到桥上,大呼其名。突厥将士的目光齐刷刷转向了“大汗”:“老板,叫你呢。”颉利可汗犹疑了一下:“直接射死这小子,传出去了有失自己的威望。要不再看看吧”为示威严,颉利可汗也策马直接上桥,没有显示出一点点停顿。突厥将士均暗自赞叹:“老板真给力啊!”人接近之后,李世民发话“大汗,别来无恙”,然后唠起了家常。但提到要害问题时,却进步声响。两头将士的感觉是,唐王在责问大汗。而正说着,唐军大队人马也过来了,但人数上并不多。不过,颉利可汗看得很清楚,发现这些戎行明显不是一批来的,后边或许还有后续部队:“这唐军援助可够快的。”而此刻,李世民也中止了闲扯,再次进步声响:“大汗,今日假如开战,对咱们两方都没有好处。假如你们撤军,我大唐不会让你们白跑一趟,你想要什么,都可以提出来。别的,为了答谢你们这么多年对咱们的支撑,咱们会持续恪守约定,向你们进贡。”说着,李世民上前一步,低声说:“大汗,你应该也知道,在你们后方,有尉迟恭的二十万部队正在回援。”俄然,又大声说了一句,“我李世民向来是说话算话的。”颉利可汗看到李世民如此胸有成竹,很是动火,但也百般无奈。“既然贤弟这么有诚心,那我回去考虑考虑。”还没给李世民说话的时机,策马回到了戎行之中。夜里,颉利可汗承认李世民没有骗他,尉迟恭的确在火速回援。颉利可汗对尉迟恭有顾忌,一路南下时,仅仅和他小规模交战即吃了败仗。据探子报,其时尉迟恭仅带领2000先锋队击退了突厥5000精锐部队。“怪不得这小子拿尉迟恭来吓唬我。”两天后,颉利可汗与李世民再次在渭水桥上相见,签署了平和协议,斩杀白马立盟,史称“渭水之盟”。尽管表面上是唐王退让,持续进贡。但突厥将士都理解,这个新就任的唐王“不是好惹的”。而唐军将士,也愈加敬畏李世民了。

唐朝大将尉迟恭征战图

尽管退敌成功,并施以小恩小惠,但这并非久远之计。所以,李世民计划了长达三年的备战方案。公元630年,李世民派李靖攻击东突厥。为什么是东突厥呢?史料记载,自渭水之盟后,突厥内部发作了较大改变,且又赶上天灾,冻死了数万牛羊、马匹等牲畜。之后又发生政变,分裂成东突厥和西突厥。一个政权动乱不稳时,实力最为衰弱。李世民不会放过这一时机。唐朝著名将领李靖,不辱任务,活捉了东突厥领袖颉利可汗。但李世民这次确没有斩草除根,而是以德服人。此举得到突厥各部的尊敬。同年,李世民被突厥各部尊为“天可汗”。颉利可汗与李建成对于李世民来说是两个不同的政治对手,李世民采纳了不同的方针。杀李建成和不杀颉利可汗,意图都是相同的,都是为了树立自己的威望。从实际状况来看,两种方法都很有用。

纵观李世民的一生未能使高句丽屈服是他终身最大的惋惜,乃至临死之前,李世民还在筹备方案如何降服高句丽。史学界许多人以为,李世民征战高句丽是其人生中的一大败笔,有穷兵黩武之嫌,犯了与隋炀帝相同的过错。许多人并不知道,隋朝消亡的根本原因并非在于隋炀帝的暴政以及什么农民起义,实际上是错在对高句丽的征讨上。而自李世民征讨高句丽未果之后,其子唐高宗李治也将消除高句丽作为重要的任务。加之隋朝初期,隋文帝也进行过对高句丽的征伐举动,在历史上呈现了两朝四代对高句丽的大规模征讨举动。为什么一定要降服高句丽呢?

唐太宗,唐高宗历次征讨高句丽经过图

实际上,高句丽不同于突厥、吐谷浑、高昌、焉耆、薛延陀等国。尽管表面上他向唐朝称臣,但一贯对唐朝有敌视态度。而当时高句丽也并非外界以及后世人所以为的那样,是一个小国。公元6、7世纪的高句丽并不是一个地区性的小国,而是发展成为了一个强壮的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已具有与唐朝争夺东亚霸权的潜力。在南北朝后期,整个隋朝时期,以及唐朝初期,高句丽在不断扩大自己疆土,并不断挑唆邻国对隋、唐发起进攻。高句丽欲独霸整个东亚之心久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唐朝与高句丽的战役在所难免。唐朝趁高句丽羽翼没有丰满之际,大举征伐之,也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

簇拥下的古代高句丽贵族

公元641年,李世民派人出使高句丽,发现高句丽收留了许多隋朝兵将。此刻,李世民已萌发征讨高句丽的主意。后来,高句丽内部发作政变,有大臣主张攻击高句丽。李世民考虑到劳民伤财,并未赞同。然而,高句丽待局势稳定后,却联合百济攻击新罗,新罗一贯屈服于大唐。李世民派玄奘前去调解,但遭到高句丽的回绝。与群臣协商时,李世民以为:“高句丽攻击新罗,表面上是不给我体面,实际上,高句丽欲操控整个朝鲜半岛和辽东半岛。假如达到目的,必定会向咱们挑战,到时,局势愈加不能操控。在我控制的范围内,绝不允许存在这样的实力。”所以,李世民不顾褚遂良等人的反对,于公元645年御驾亲征高句丽。尽管,此次征讨未取得全面成功,但对高句丽的国力造成极大的破坏。后来,李世民采用了下属的主张,不断对高句丽采取骚扰的军事行动,使其不能快速恢复国力。这为后来唐高宗灭掉高句丽奠定了根底。

相比与其他周边诸国,高句丽才是唐朝最大的威胁。作为一位英明的君主,李世民深知这一点。为维护自己的威望,李世民不惜御驾亲征。虽未取得胜利,但动摇了高句丽的根基,在一定的程度上延缓了高句丽王朝的强盛,也加快了高句丽王朝的衰败。在征讨过程中,李世民没有采纳血腥的残杀方针,仍是用恩威并施的方法,并巩固已有的实力,为下一步彻底击退高句丽奠定了根底。

本文作者:历史洞察(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