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李世民掩盖了“玄武门之变”的真相野史趣闻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关于“玄武门之变”的争议比较多,但是无论怎么争论其实质未变,就是“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的一个阴谋,李世民本来没有当皇帝的资格,这一兵变让堂而皇之的坐上了皇帝的宝座。
所以说这是一场李世民发动的夺权斗争。
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
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率领包括尉迟恭等人在内的一支人马埋伏在玄武门,不多久,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也骑着马来了。可是到了玄武门,感觉到不太对劲,没有见到那个熟悉的领兵将军常何不说,就连守卫人员看起来也很陌生。正在疑惑之时,就见李世民骑马赶来,搭弓一箭,射死了李建成。李元吉见状,随即拉弓,这时尉迟恭带了七十多名骑兵赶到,一阵乱箭把李元吉射下马来,最后将其一刀砍死。
李渊自知无力改变这已成的定局,只好顺势应变,立李世民为太子。两个月后,他又传位给李世民,史称唐太宗。
这场流血事件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玄武门之变”。
史书记载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完全是出于“正当防卫”。因为太子李建成要杀他,他不得不反抗。那么,历史上令人震惊的“玄武门之变”到底是无奈之举还是李世民导演的一场阴谋?为什么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正好能进入埋伏圈?当时兄弟间的斗争已经是非常激烈,难道身为太子的李建成就没有预料到这一招?
我们大家知道大唐江山是李渊、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父子齐心协力打下的。但是李唐王朝建国第一炮——太原起兵是李世民首先提出来的,在打天下的过程中,奋勇向前,在战斗中李世民展现了不同寻常的智慧和领导力,李渊曾多次许诺要立他为太子。然而从晋阳起义到攻占长安,李建成的功劳都不在李世民之下,而他又是嫡长子,所以李渊称帝后就按照封建宗法制度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而把在建立唐王朝中屡立战功的李世民却只被封为秦王 。
要说这是没有任何争议的,然而李世民心里不舒服啊,说老爹你曾许诺我做太子,怎么能随意变卦呢?所以他从心底对李渊的不兑现很气氛。秦王府里又汇聚着一帮和他一起打天下的重臣武将,他们心里也不平衡,只是李世民不吭声,他们按捺着。
唐朝建立之后,李建成大部分时间留在长安,帮助李渊处理国事,领兵打仗扫除割据的任务主要就落在了李世民的身上。
但是由于秦王李世民长期在外征战,加上他这个人早就有夺嫡的野心,就开始处心积虑地经营私人势力。突出的表现就是网罗人才,壮大自己的人马;其次加强地方经营,树立以洛阳为中心的地方势力;他还积极活动,到处争取王宫大臣的支持。武德七年杨文干事中,李世民更是指使人诬告李建成谋反,想借李渊之手废掉李建成。
面对咄咄逼人的秦王李世民,太子建成一方面接受谋臣建议,发展自己的势力,另一方面以较为克制的态度对待兄弟之争,努力维护与世民的关系,尽量避免骨肉相残。但同时他也试图削弱世民势力,以图稳定地位。史载“齐王元吉劝太子建成除秦王世民”,“元吉伏护军宇文宝於寝内,欲刺世民;建成性颇仁厚,遽止之。”假如李元吉行刺李世民成功,不仅有利于李建成地位稳固,而且不用担负罪责,也不会被追究。但他没有这样做,说明他是不同意采取这种方式来解决双方矛盾的。魏征做为深受建成器重的主要谋士,也曾建议他尽早除掉李世民,史载:“征见太宗勋业日隆,每劝建成早为之所。”但建成没有接受谋害李世民的建议。对此, 魏征事后感叹不已:“皇太子若从征言,必无今日之祸。”对魏征此言,李世民并未否认。
李建成对于李世民的夺权行为采取稳固其位,逐步削夺李世民权势的策略并得到了皇帝李渊的支持。秦王府文臣武将多被贬黜外放,部分武将调给元吉使用。李世民眼看大势已去,夺嫡无望,便在幕僚的怂恿下起了异心。
不过那个时候的皇帝是老爹李渊,李世民不敢明目张胆,他改变了策略。
李世民的策略就不是争皇位,而是争太子的位置。李世民想当太子,首先就是要暴露太子的缺点,争取皇帝对自己的支持,从而用合理的政治手段夺取太子的位置。然而在争斗的过程中,双方互有胜负,有一段时间太子的地位出现动摇,皇帝曾经怀疑太子,但后来的结果是太子越来越稳固,李世民越来越占了下风,最终皇帝和太子更加紧密地联合在一起。
太子的地位是不能动的,身为皇帝的李渊深知这一点,于是就采取瓦解秦王府的政策。在武德九年三月底发生了突厥入侵的事件,朝廷派齐王李元吉率领原来属于秦王府的官员去支援。这些秦王府的人一旦成为齐王率领的手下则前途未卜,因为前线的总指挥有权处分手下,在战争状态下杀掉一些人也是有可能的。于是李世民和尉迟恭等人设计了玄武门之变——杀掉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进而控制朝廷。但是,最难实现的是如何让太子和齐王进入伏击圈。
李世民处理得非常好,他调动皇帝来为自己发命令。
很巧,武德九年六月三日这一天,太白金星在天上晃动了一下,划过天宇。在唐朝的时候,人们总是习惯于把天象和人间的政治密切联系在一起。太白金星一晃动,太史就写了个报告说“太白金星异常,秦王当得天下”。皇帝一看傻眼了,这不就是李世民要谋反的说法吗?而事实上,李世民确实在预谋造反。
皇帝把李世民叫到宫里看这个报告,李世民一看感觉到自己的事情暴露了。但他避重就轻,说是他哥哥弟弟要陷害自己,因为他知道哥哥弟弟淫乱后宫的事。面对新的控诉,李渊生气了,并且立即做出一个决定:明天早晨三方会审,届时李世民、太子、李元吉、宰相都来,李渊没有想到这是李世民在利用他。
因为李世民设了埋伏,要引哥哥弟弟进包围圈,最佳的人选就是李渊。李渊当天晚上就通知了太子和李元吉,也就是说,李渊此举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李世民玄武门兵变的契机。当然,李世民这招用得很险,但用得也很到位。玄武门之变,李世民险胜,杀掉了两个兄弟及兄弟的孩子。
成者王侯败者寇,历史往往是胜利者书写的。唐朝离我们久远了,我们不知道当时真实的情形,现在看到的史料中,基本上都是描述建成、元吉两兄弟如何设计加害李世民。至于说“玄武门之变”的历史真相,只能从蛛丝马迹里去辨别去分析了。
本文作者:醉啸凌寒(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