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坚决贯彻《隆中对》,能问鼎中原吗?野史趣闻

2018-10-30 17:04:02

推荐:图说丨起源成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绵竹木板年画

文/陈二虎

【作者简介】陈二虎,笔名红叶,蒙古族中的契丹人。翁牛特旗作家协会副秘书长。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诸葛亮六出祁山,几乎没有得到半寸曹魏的土地,最终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懿相持于渭南百余日,病逝于五丈原,杨仪统兵在诸葛亮事先安排的策略退兵。当司马懿闻知追来,姜维鸣金击鼓,吓退了魏军。因之谚语曰:“死诸葛走生仲达”。

但我们留意诸葛亮的恢复中原的大志,无功而积劳而病逝,其根本的原因是诸葛亮没有认清形势,更没有根据己弱彼强去充分运用战略,一次次在没有可能成功的情况下仓促地发动伐魏的战争。

蜀汉自彝陵之战后,元气大伤,精兵强将所剩无几,内部政局不是很稳定,国力是曹魏,东吴三国中最弱的。

虽然诸葛亮尽心尽力经营,无论国力与军力与曹魏不是一个档次。

诸葛亮经过几年的努力,组建了一支拥有十万兵马的蜀军,然而魏军却拥有三十万久经战场的精锐之师,防御的重点也是针对蜀汉而布置。

蜀汉已经失去荆州之地,仅有偏安的一州之地,最初的构想都付之东流。而曹魏据有东汉十三州的九州之地,蜀吴联合还不及一半,通过软硬实力的对比,魏强蜀弱,力量悬殊,但诸葛亮一意孤行,又没有充分利用可利用的主客观条件。

比如行军北伐的路线。蜀军运输困难,必须尽快解决战斗,出奇兵是上策。然而诸葛亮并没有超人的胆识采取出奇制胜的良策,更没有运用天时地利来疲惫和有效地消灭魏军主力。而是采取稳扎稳打,绕行祁山,即给自己的部队造成困难,又把自己的意图暴露给魏军,这恰恰中了司马懿坚壁固守,以疲蜀军,持久作战的目的,司马懿也摸透了诸葛亮的用兵才能。所以六次北伐不仅无功而返,还消弱了国力。

更重要的是诸葛亮并没有很好地利用与东吴的关系,彼此缺乏共识,也就无法协同作战,让曹魏两面受敌。假如吴与蜀能够周密配合,联合出击,战局也许出现转机。

查阅史料,蜀与吴共有三次所谓的联合行动,但由于各有打算而几近单独行动。比如诸葛亮三出祁山,事先双方约好同时发兵,但东吴却玩了一个心眼,想座收“渔人之利”,仅仅虚张声势地假出兵,集结兵马,要等到蜀军出祁山胜出之后,再发力。

这个小算盘一下被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看穿,把准了孙权的心理脉搏,作出“不必防吴,只须防蜀”的决策,全力对付蜀军,收到效果,也正中司马懿下怀。

第三次联合,吴军虽然出动了兵马,却没有采取统一的行动,吴军也仅仅想占点便宜而已,并且吴善于水战,陆战能力不行,又没有精兵良将与便于陆战的骑兵,也只能玩点擦边球之类的,不能形成有效的兵团作战。

这就让曹魏抓住东吴的弱点,果断地先给了东吴点“颜色”看看,让其缩了回去,然后孤立了蜀军的行动,集中兵力对付蜀军。

谋略,无论合纵,都要达成共识,对于弱势的吴与蜀,只有统一布置与指挥,当东吴兵真正给魏军造成威胁,诸葛亮的出祁山才有可能收到效果。离开了联合行动,以弱击强,是无法战胜军事实力强大的魏军。

诸葛亮本来很重视吴蜀联盟,给魏制造麻烦。但北伐阶段,他一心专注局部的小战果,没有冷静地从战略角度全盘考虑,也放松了对东吴的外交示好,以争取东吴下决心在另一面开辟“第二战场”,有效牵制曹魏的军事力量,消弱其战斗力。

诸葛亮六出祁山,其最大的失策就是没能联吴,纵使几次出祁山,损兵折将,还陪上自己的性命。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清醒地把握时局,认清形势,以弱击强取胜的关键是争取“同盟军”,彼此联手,还要行动一致。

思味三国,其实就是彼此的权谋高低。

相关推荐:

三国高人水镜先生:诸葛亮居然给他跑了龙套

刘备是怎么盘剥蜀地的?是这个怪人出的主意,不是诸葛亮

益州牧刘璋真的暗弱么?陈寿与诸葛亮的评价为何截然相反?

本文作者:写乎(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