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鼎中原——看楚庄王称霸之路野史趣闻
楚庄王熊旅,姓芈,熊氏,名旅,是楚穆王的儿子,春秋时期楚国国君,公元前613年到591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
楚穆王十二年(前613年),穆王去世,庄王熊旅即位。楚庄王在位时正值晋国霸业中衰,无力外顾,但当时楚国内部正处于一种不安定的状态之中,这不单是因楚穆王去世而引起的。早在楚穆王十年(前615年),楚国就因令尹成大心之死而发生动荡,楚穆王任命成大心的弟弟成嘉(字子孔)继任令尹。楚穆王十二年(前613年),成嘉、潘崇决心彻底消灭叛乱势力,率军再次出征,而派公子燮与斗克镇守国都。斗克曾为秦军所俘。崤之战中秦军惨败于晋,急于联楚抗晋,才将斗克等人释放回国。斗克回国后一直郁郁不得志,而公子燮欲替成大心为令尹却败给成嘉。公子燮与斗克二人臭味相投,很快就有了谋反之心。
楚穆王十二年(前613年)秋天,公子燮、斗克趁令尹成嘉出兵征战,宣布郢都戒严,又使人行刺成嘉,阴谋失败。成嘉和潘崇迅速回师围攻郢都。八月,公子燮和斗克挟持楚庄王从郢都突围,准备外逃,另立政府。途经庐地的时候,二人被庐大夫戢梁诱杀,楚庄王才得以获救,重返郢都。
楚庄王二年(前612年),晋国卿大夫赵盾派遣上将军郤缺率领晋国上、下二军突袭一直依附于楚国的附庸国蔡国(今河南上蔡县一带),在楚国的家门口向蔡国发起猛攻,派人向楚国求救,楚庄王视而不见。不久蔡都失陷,国破家亡之际,蔡庄侯只能与郤缺签订城下之盟。蔡庄侯丧权辱国,于第二年(前611年)就悲愤而亡,楚王宫依然载歌载舞。
楚庄王三年(前611年),楚国发生大饥荒。巴国东部的山戎族趁机袭扰楚国西南边境,一直打到阜山(今湖北房县一带)。楚国组织防御,派部队在大林一带布防。东方的夷、越之族也趁机作乱,派兵入侵楚国的东南边境,攻占了阳丘,直接威胁訾枝(今湖北钟祥一带)。一直臣服于楚国的庸国也发动各蛮族部落造反,而前不久才被楚国征服的麇国人也带领各夷族部落在选地集结,准备进攻郢都。短短三年间,各地的告急文书雪片般飞往郢都,各城各地都开始戒严,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紧张的气氛。而少不经事的楚庄王,却一如既往地躲在深宫之中,整日田猎饮酒,不理政务,朝中之事交由成嘉、斗般、斗椒等若敖氏一族代理,还在宫门口挂起块大牌,上边写着:'进谏者,杀毋赦' 。
过了几个月,楚庄王依然故我,照旧钟情声色犬马。大夫苏从忍受不住了,便来见庄王。他才进宫门,便大哭起来。楚庄王说:'先生。为什么事这么伤心啊?'苏从回答道:'我为自己就要死了伤心。还为楚国即将灭亡伤心。'楚庄王很吃惊,便问:'你怎么能死呢?楚国又怎么能灭亡呢?'苏从说:'我想劝告您,您听不进去,肯定要杀死我。您整天观赏歌舞,游玩打猎,不管朝政,楚国的灭亡不是在眼前了吗?'楚庄王听完大怒,斥责苏从:'你是想死吗?我早已说过,谁来劝谏,我便杀死谁。如今你明知故犯,真是愚蠢!'苏从十分痛切地说:'我是傻,可您比我还傻。倘若您将我杀了,我死后将得到忠臣的美名;您若是再这样下去,楚国必亡。您就当了亡国之君。您不是比我还傻吗?言已至此,您要杀便杀吧!'楚庄王站了起来,动情地说:'大夫的话都是忠言,我必定照你说的办。'随即,他便传令解散了乐队,打发了舞女,决心要大干一番事业。楚庄王终于同意伍举、苏从等人的建议,决定此后远离酒色,亲自处理朝政,楚庄王开启霸业自此始 。
楚庄王亲政以后第一场战争就是攻伐反叛的庸国。楚庄王三年(前611年),楚庄王乘坐战车到抗击庸国的前线,与前方部队会师,亲自指挥,联络秦国、巴国及蛮族部落合攻敌人。楚王督战,将士们猛攻庸国。不久,庸国不支,宣告灭亡,楚庄王取得了亲政以来的第一场胜仗。楚庄王平乱、灭庸后,统治趋于稳定,产生北上图霸之志。
此时中原诸侯仍以晋实力最强,它西抑秦、东制齐,秦、齐虽强却仍非晋之对手。但当时虽是晋灵公在位,然大权却依旧把持于赵盾(赵宣子)手中。灵公长大后,对内残害臣民,对外受赂无信,故国内统治既不稳定,国外威信也日益下降,更与权臣赵盾矛盾异常突出,势同水火。这就为楚庄王北上提供了有利时机。
陈国、郑国地处楚、晋中间地带,故晋楚争霸,必首先争夺陈、郑。楚庄王镇压若敖氏之乱后,任孙叔敖为令尹,政治稳定,国力增强,就全力北上攻陈伐郑,与晋展开了正面交锋。陈是小国,力量不强,故时而亲楚,时而附晋,受到晋、楚两国交互攻伐。楚庄王六年(前608年),郑国以晋国无信,伐齐、伐宋,叛晋而'受盟于楚'。附晋之郑,主动与楚结盟。随着楚国的稳定与实力的增强,一些中原国家,开始看风使舵。
楚庄王八年(前606年)春,楚庄王亲领大军北上,以'勤王'名义攻打陆浑之戎(散居黄河南、熊耳山北之阴地,又称阴地戎,后被晋国灭),至于洛水,直抵周天子都城洛邑附近,在周王室边境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即位不久的周定王忐忑不安,派善于应对的王孙满去慰劳。庄王见了王孙满,就问道:'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言外之意,要与周天子比权量力。王孙满委婉地说:'一个国家的兴亡在德义的有无,不在乎鼎的大小轻重。'庄王见王孙满拿话挡他,就直接说道:'你不要自持有九鼎,楚国折下戟钩的锋刃,足以铸成九鼎。'王孙满说:'大王您别忘了,当初夏禹是因为有德,天下诸侯都拥戴他,各地才贡献铜材,启才能铸成九鼎以象万物。后来夏桀昏乱,鼎就转移给了商;商纣暴虐,鼎又转移给了周。如果天子有德,鼎虽小却重得难以转移;如果天子无德,鼎虽大却是轻而易动。周朝的国运还未完,鼎的轻重是不可以问的。'庄王无话可说。于是挥师伐郑,以问郑背叛楚国投靠晋国之罪从此以后,人们就将企图夺取政权称为'问鼎','问鼎中原'这个典故,就是这样得来的。
楚庄王十七年(前597年)开春,经过一个冬季的休整,楚庄王趁势而起,以令尹孙叔敖将中军,子重将左军,子反将右军。楚庄王亲统楚国三军精锐部队悉数北伐郑国。这是楚国这些年来所发动的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攻势最猛的一次进军。面对如此大好时机,楚庄王志在必得。不久,楚军就将郑国团团围住。郑国顽强抵抗三个多月,楚国才将其攻克。郑襄公'肉袒牵羊'以迎楚王,求其不要灭掉郑国。结果,郑送质于楚以与楚和。是年夏,晋荀林父率军救郑,途中听说郑、楚两国已经讲和,就是否与楚战的问题,晋军内部产生分岐,结果,中军佐先縠擅自率其部下渡过黄河追击楚军。司马韩厥担心先縠孤军深入,建议荀林父率领其余军队渡河。晋军虽然渡过黄河,却没有作战的决心,特别是晋军将领意见不统一,各行其是。此时,楚庄王北进至郔(今河南郑州北),打算饮马黄河即班师回国。听说晋军已渡过黄河,楚庄王本想马上撤兵,但在伍参的建议下,楚庄王决定与晋一战,楚叔孙敖率军出战,大败晋军,楚军进驻邲地(今河南郑州西北),晋军连夜渡河回国。
邲之战后,楚庄王饮马黄河,进逼中原国家,迫使郑、许归附,继而灭萧(宋的与国),又攻宋并使其与楚媾和。这样,中原主要小诸侯国皆背晋向楚,楚庄王成为中原的霸主。
楚庄王二十三年(前591年),楚庄王突然病重,同年秋,楚庄王终于咽下了最后一口气,与世长辞。
本文作者:风飞雁(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