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重用本家和有姻亲关系的夏侯家,是任人唯亲还是唯才是举?野史趣闻
当年曹操在起势之际,对人才极为渴求,不惜在建安十五年、十九年和二十三年三次下达过求贤令。在这些求贤令中,曹操讲求“唯才是举”,哪怕“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的网罗。而曹操也一直是这样做的,比如当年宛城一战,贾诩的谋划,张绣的反叛导致了他的长子曹昂与大奖典韦身死,而曹操最终并没有诛杀贾诩与张绣,而是继续任用,可见曹操确实执行过“唯才是举”。

但让人奇怪的是,即便是号称“唯才是举”的曹操,却大量任用自己的宗室亲戚,比如曹氏一族的曹仁和曹洪等将领,或是与曹操互为连襟的夏侯渊,甚至于夏侯一脉。而《三国志•魏书》之中甚至有《诸夏侯曹传”》,可见夏侯氏的地位甚至在诸位皇子列传之上,这让人不禁产生了疑问,曹操到底是“唯才是举”,还是“任人唯亲”,他为什么会对这些亲戚加以重用呢?

要知道在蜀汉与东吴这两个政权中,重用的宗室亲戚加起来都没有曹魏阵营之中的多。比如蜀汉阵营中,刘备麾下的大将,是其宗室亲戚的只有刘封一人,更何况刘封还是义子。而在东吴之中,最早还有几个宗亲,但他们并没有什么影响力,东吴的首任宗室丞相在《三国志》之中甚至没有列传,可见其地位之低,相比之下,曹魏阵营的情况就尤为反常了。
但实际上,曹操之所以这么做,并不仅仅只是“任人唯亲”,而是有他自己的思考。要知道曹操当年起势时虽然比白手起家的刘备要好一些,毕竟曹操是曹腾之后,曹操还是有一定家底的。只不过曹腾毕竟只是一个宦官,而曹操的父亲曹嵩也只是一个养子,因此曹操的家底也极为有限,一来没有割据一方,二来手中没有千军万马,能够让曹操依靠的只有他的这些本家亲戚。而这些曹姓与夏侯姓的亲戚们也很给曹操面子,在得知曹操要起势时纷纷前来相助,正因如此,这些亲戚不仅是曹操起势的根本,也是曹操最终能称霸一方的原因,曹操大权在握后,当然不会忘记这些亲戚,自然多有任用。

更何况曹操的亲戚不仅数量多,对曹操也极为忠诚,更重要的是,这些人在年少时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后来随着曹操南征北战,练就了一身的本领。比如夏侯渊就擅长长途奔袭,曹仁擅长据守,曹洪作战勇猛,还曾救下曹操的性命。可以说,这些亲戚们既勇猛又忠心,这样的臣子哪里去找?也是因为如此,曹操对这些亲戚更是爱护有加。

最为关键的是,曹操并非出生与门阀士族,他本身对于士族是极不信任的。虽说曹操主导“唯才是举”,但这不过是为了打击当时士族以“道德”为选拔标准的察举制。只不过当时士族依旧是成就霸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曹操不得不捏着鼻子接受颍川士族的投靠。
正因为放权给士族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因此曹操必须得用自己的本家亲戚来制衡门阀士族,正因如此,曹操才会多任用这些资历老,更具备才能的亲戚手握兵权,以保证他曹魏政权不完全落入士族的手中。

笔者认为,曹操此举看似有“任人唯亲”之疑,但无疑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只可惜在经历了数代人后,人称草包的曹爽手握了大权,这才让士族的代表司马懿乘虚而入,最终夺得了曹魏的天下。
本文作者:甜姐说史(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