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崇信明清城墙背后的故事野史趣闻

2018-10-25 12:01:32

7月25日,记者去崇信县采访武康王庙保护规划情况时,得知在武康王庙周边还遗存有明清时期城墙,便对其进行了探访。据武康王庙文物管理所所长马斌介绍,明清时期城墙分布在武康王庙对面(即南面)锦屏山上和隔壁崇信县城区第一小学操场后面(即北面)。

站在李元谅寝宫处朝南眺望锦屏山,山上树木葱郁,但仍可清晰地看见映衬于蓝天的一道呈东西走向的城墙轮廓。由于北面城墙较近,便于登临,记者决定去实地查看。时值学校放假,门卫打开了通向操场的铁门,并叮嘱说城墙乱草丛中蛇很多,要小心。记者会同马所长、文物管理所职工李志强和崇信县电视台新闻部主任于金玉来到操场边城墙根,并在他们的协助下,沿一条陡峭小径攀达城墙上。夏季,正是草木茂盛的季节,但长满城墙上的没膝野草却全部干枯。城墙那边是民宅。根据目测,此段呈东西走向的城墙有100多米,宽2米有余,高七八米左右。

从城墙下来后,记者翻阅由兰州河陇文化遗产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于2016年12月设计的《武康王庙保护规划》,发现对明清城墙有如下文字介绍:《甘肃通志》载:“明末寇变,公署、民居悉付一炬,知县高斗垣截筑锦屏山麓,倚险以居。清顺治六年,知县武全文建敌台、城壕,宽七尺。”

随后,记者采访了崇信县博物馆馆长陶荣,他详细介绍了一些崇信筑城历史:唐贞元四年(公元788年)正月,李元谅为陇右节度使、临洮军使期间,移镇良原(今灵台梁原)。贞元五年(公元789年),他拓展防区,收复失地,新筑崇信城,地址设在锦屏山。锦屏山三面环沟,又有汭河作为天然屏障,在此筑城易守难攻。为了保证部队的食用和繁荣边疆地区的社会经济,减轻老百姓的负担,李元谅采取了驻军屯田的办法,他带领军士们利用空闲时间兴修水利、开辟荒地,一年下来不仅解决了大量驻军的口粮,加强了军事防御,而且也恢复和发展了农业生产,边境从此得以安宁。因惧怕李元谅神威,吐蕃军不敢进犯。到了宋代乾德初年(公元963年),崇信设县,此后均为县治所在地。明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流寇陷城,知县庞瑜效法李元谅,与城共存,尽忠殉难。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知县高斗垣截唐镇城之半,筑锦屏山麓,倚险而居。清初知县武全文又大加修缮,至此,才形成了建国前崇信县城的建筑布局。

通过查阅典籍、县志,记者了解到明知县庞瑜、清知县武全文,都是忠臣、清官。

明典籍《明季北略》卷三三详细记载了庞瑜携士民誓死守城、最后被攻城贼寇杀害经过,可谓悲壮惨烈:“庞瑜,字坚白,湖广公安人(今属湖北)。贡生,选京山教习。甲戌,升陕西平凉州崇信知县。县古无城,垣垒皆土,兵士遗黎仅百余口,瑜知贼必至,流涕大言,誓以死报国。未几贼薄城,瑜解绶,命仆走报上台,寻城陷,瑜端坐公堂不动,贼捽(zuó))之下,命瑜跪。瑜挥拳骂曰:吾待死久矣,若今速杀我,何敢辱天下士也。贼怒以刃胁瑜,瑜益骂,贼掠城中无所得,执瑜至野杀之,刲(kui)心裂尸而去。朝廷诏赠瑜为固原知州,命有司立祠致祭。”

武全文(公元1620——1692年),字藏夫,号石庵,山西盂县人。少时聪慧,清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考取进士,后授崇信知县。为官期间,曾引渡河水疏渠灌田,又创造水磨,以方便百姓生活。武全文主张官吏应秉公施政,要“上合法意,下慰民情”,“不扰良民,不长奸恶”。他不仅人品高尚,做官清正廉明,而且一生写了很多文章和诗词。遗有《旷观园文集》等。在崇信任职7年间,写有诗文《芮谷记》、《芮鞠街》等。

《崇信县志》(民国版,政协崇信县委员会于2016年9月编印)第218页记载:“三贤祠,在县城北隅,供唐公李元谅、明庞公瑜、清武公全文栗主。清乾隆年间知县缪元辅创修,后废。光绪二十年,知县罗映霄重修,邑人任希曾、梁增杰督工。”

可见当地人将唐李元谅、明庞瑜、清武全文作为忠臣贤士祭祀缅怀。可惜,三贤祠现已毁。

如今,面对崇信明清时期城墙,睹物思人,记者对崇信历史上这三位忠臣贤士更是肃然起敬!他们的功德将会名垂青史!而他们在危难中表现的民族气节和大义凛然气概,值得弘扬与讴歌。正如陶荣所感叹:“崇信,尊崇信任之城。无数仁人志士,尊崇着、坚守着先贤的遗信。”(何小龙)

本文作者:崇信发布(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